序号 | 公众反馈意见(涉及政策相关内容) | 采纳情况 | 未采纳理由 |
1 | 铁路周边噪音敏感区已经建成的住宅,政府也应该牵头做好强化传播侧噪声过程衰减和强化住宅侧噪音隔离防护事项,不能只管以后,之前的就不管。 | 采纳(在“四、加强协调保障”中明确各区、县(市)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推动解决“两高一铁”和工业企业周边噪声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
|
2 | 1.铁路边住宅的噪音问题解决责任方必须明确,根据各种可能得情况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和相应职责;2.部分铁路段是不属于杭州的,例如属于上海铁路局,这种情况非常容易出现相互推脱,建议明确该情况下噪音改善的责任主体。 | 采纳(针对铁路噪声污染,在我市职责范围内,提出4条具体措施。) |
|
3 | 不能简单以距离划定来治理。不同区域的噪音扰民标准,除了针对高铁运行过程中的直接噪音标准外,对于不同区域的噪音扰民标准也有明确规定。 | 采纳(不仅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实施分区管控,而且按照交通噪声传播途径和污染特性,从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防护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 |
|
4 | 1.“两高一铁”沿线区域实施分区管控中,“两高一铁”两侧100米的范围(禁建区除外)划定为噪声敏感建筑限建区,欠缺科学合理性。建议在划定噪声敏感建筑限建区范围时,综合考虑高铁与敏感建筑间是否可建设非敏感建筑、绿化设施等降噪设施,实际噪声分贝、距离等情况,而非单一以距离划分限建区。2.“合理设置道路声屏障降噪”中,对于铁路沿线有学校等的,建议明确设置声屏障的实施主体。3.“充分利用建筑遮挡降噪”“科学实施绿化隔离降噪”中,建议明确高铁与敏感建筑间无法建设非敏感建筑、绿化带等隔音设施时,如何积极调整规划落实减噪降噪措施。 | 采纳(政策文件中明确了合理规划布局、健全“一张图”管控、完善住宅项目建设闭环监管机制等,并从道路侧噪声源强削减、加强传播侧噪声过程衰减、加强住宅侧噪声隔音防护等三个方面确保落实降噪措施。) |
|
5 | 1.增设声屏障。根据意见稿中提到的“合理设置道路声屏障降噪”,增设半封闭或全封闭式声屏障,以有效降低高速行驶列车带来的噪声。2.绿化隔离带建设。建议在铁路两侧种植宽度不少于20米、高度10米以上的高大乔木林,利用自然植被形成有效的隔音带,进一步减少噪声传播。3.优化建筑设计。对于未来的扩建项目或新建楼宇,建议采用合理的布局方式,如将非敏感功能区(如厨房、卫生间)布置在靠近铁路一侧,而卧室等需要安静环境的房间则安排在远离噪声源的位置。采用高质量隔音材料制作门窗,提高建筑整体的隔音性能。4.强化日常监测与管理。定期开展噪声水平检测工作,并及时向社区居民公布结果。设立便捷高效的投诉渠道,方便居民随时反映噪声问题并得到迅速响应。5.加强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鼓励社区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到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共治氛围。 | 采纳(相关内容纳入政策文件“二、强化污染治理”“三、构建良好氛围”等章节。) |
|
6 | 1.住宅的禁、限区划分,建议结合噪音分贝、频次以及居民密度进行综合考虑。2.对于噪音的治理,都应该秉着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政府都应做好民生服务。3.即使先有铁路,班次增加了很多,铁路及政府也应该要负责。4.亚运村是“未来社区”项目,高频大噪音与“以人为本”相悖。现阶段自家阳台也不允许封包说是影响城市形象,对于铁路沿线住户也没有相关的公共治理办法,原先的亚运林规划也已取消。随着亚运村交付,希望尽快务必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予以亚运村居民一个交代。 | 采纳(本文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不仅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实施分区管控,而且按照交通噪声传播途径和污染特性,从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防护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关于封包阳台,在“(三)加强住宅侧噪声隔音防护。”章节中,鼓励靠近交通噪声源一侧的外廊、阳台宜设计为全封闭形式。) |
|
7 | 杭州市萧山区亚运村区块,高铁、19号线地铁、绿皮火车,噪音特别明显,特别是高铁速度快频次高,作为直面高铁噪音的居民住宅,也应作为敏感建筑,不管是在加隔音罩及种植防护林。不能简单以距离来划分还应该增加噪音的实际大小程度来划定。 | 采纳(本文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不仅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实施分区管控,而且按照交通噪声传播途径和污染特性,从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防护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减轻外部交通噪声对敏感建筑的噪声污染影响。) |
|
8 | 单一以距离作为判断标准,与实际情况不符,科学合理性欠缺。建议综合考虑高铁与居民住宅间是否有遮挡、是否无法建设非敏感建筑和绿化降噪、居民小区噪音分贝、距离等因素,划定噪声敏感建筑限建区。 | 采纳(本文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不仅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实施分区管控,而且按照交通噪声传播途径和污染特性,从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防护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减轻外部交通噪声对敏感建筑的噪声污染影响。) |
|
9 | 1.建议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噪声敏感建筑限建区范围。建议将高铁与居民住宅间无任何遮挡、直面高铁噪音的居民住宅划定为噪音敏感建筑。2.(二)强化传播侧噪声过程衰减中虽提到了“科学实施绿化隔离降噪”,但部分居民住宅与高铁间地块性质并不支持实施绿化隔离降噪,此类情况如何解决还望明确。 | 采纳(本文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工作理念,不仅提出了合理规划布局、实施分区管控,而且按照交通噪声传播途径和污染特性,从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防护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噪声污染治理措施,减轻外部交通噪声对敏感建筑的噪声污染影响。) |
|
10 | 解决噪音问题需要多部门协作、多措并举。一方面,铁路部门可以考虑在合适的位置加装声屏障,以减少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也应加强对已交付房屋的质量监管,确保室内噪音水平符合国家标准,门窗等隔音设施完善无漏音。如果室内噪音水平不合格、门窗漏音等问题频出,政府应责成开发商进行整改,确保每一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标准。对于已经入住的业主,如果发现噪音问题严重,政府应协调开发商或相关部门进行整改,保障业主的合法权益。 | 采纳(在本文件“四、加强协调保障”中明确各区、县(市)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推动解决“两高一铁”和工业企业周边噪声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
|
11 | 本人小区西侧紧邻三条高铁线一条普铁线,小区与铁路之间没有任何遮挡,铁路原有的未封闭式的隔音屏完全无法起到隔音的作用,本小区的情况与其他深受铁路噪音影响的小区情况大同小异。希望相关部门能真正做到与铁路运输企业及监管部门有效沟通,切实整改,确保声环境合格也是铁路运输企业不可逃避的责任,请还受害业主一个安静正常的生活环境。 | 采纳(在本文件“四、加强协调保障”中明确各区、县(市)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推动解决“两高一铁”和工业企业周边噪声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萧山区政府已经制定了交通噪声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推进相关具体问题的解决。) |
|
12 | 针对已建成的小区实施办法比较模糊,建议写清楚,对已建成在100米内有地铁/高铁小区,如何处理。例如:1.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造隔音屏;2.不符合条件安装隔音屏的如何操作。 | 采纳(在本文件“二、强化污染治理”中,从道路侧噪声源强削减、加强传播侧噪声过程衰减、加强住宅侧噪声隔音防护等三个方面确保落实降噪措施。) |
|
13 | 为促进社会公平,应对已建成房屋住宅与在建房屋住宅在针对噪音治理情况下相关措施一视同仁,推进在建住宅落实新标准新措施。 | 采纳(在本文件“二、强化污染治理”中,从道路侧噪声源强削减、加强传播侧噪声过程衰减、加强住宅侧噪声隔音防护等三个方面确保落实降噪措施。) |
|
14 | 离铁路近,受噪声影响较大的住户,希望针对噪音影响有相应的措施(比如隔音屏等),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谢谢。 | 采纳(在本文件“二、强化污染治理”中,从道路侧噪声源强削减、加强传播侧噪声过程衰减、加强住宅侧噪声隔音防护等三个方面确保落实降噪措施。) |
|
15 | 建议对已交房的噪声敏感建筑禁建区小区,政府提供住房以旧换新扶持政策,如开发商收房以旧换新,或者政府收房作为保障性住房等,支持噪音敏感群众自主置换。 | 不采纳 | 关于“噪声敏感建筑置换”的建议,可行性需进一步研究,不采纳。 |
16 | 1.针对“先有路、后有房”的情况,一味由后建单位负责组织安装,是不合理的,应当区分建设单位,当建设单位属于房地产开发商,且已将房产出售给消费者时,声屏障的费用由小区业主分担并不现实。须由当时同意在此处建设小区的土地规划审批部门负责处理。2.针对高铁降速经过,应当明确降速到多少时速,声音控制在多少分贝以下,明确责任,否则难以执行。 | 部分采纳 | 1.关于“先有路、后有房”声屏障实施单位,具体实践中不完全是房屋建设单位实施的建议采纳。要求由土地审批部门负责处理的意见不采纳。 2.关于明确高铁时速和声音控制分贝值的建议不采纳,理由:市级文件无权明确。 |
17 | 高铁100米列为住宅建筑敏感线是否过于宽松?比如实际体验一下,亚运村间隔有超过100米了,但是还是影响居民生活。 主城区范围内是否可以强制安装全封闭隔音棚? | 部分采纳 | 关于主城区强制安装全封闭隔音屏的建议不采纳,理由:是否安装全封闭声屏障,需经过科学论证,无法作统一规定。 |
18 | 已建设的区域怎么办?是否可以采取隔音加强措施。我是萧山世纪城区块业主,能否在高铁沿线增加隔音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给世纪城居民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 部分采纳 | 已建区域考虑适当增设声屏障。理由:需要经铁路部门同意,综合考虑安全等因素为前提。 |
19 | 建议敏感范围设置成300米以上。目前300米的住宅噪音70左右。每天高铁700多次。还有绿皮火车。绿化带很重要,建议适当提高绿化带高度。 | 部分采纳 | 关于噪声敏感建筑限建区划定范围为300米以上的建议不采纳,理由:本政策起草阶段已考虑噪声距离衰减、规划布局非敏感建筑、预留绿化降噪空间等综合因素。 |
20 | 建议把隔音屏改成隔音罩,屏的效果相对要差一些,尤其对中高楼层效果更弱。 | 部分采纳 | 本文件中已有隔音罩相关措施,但具体实践中,采用隔音屏还是隔音罩,需因地制宜、科学论证,无法全部统一。 |
21 | 1.关于敏感禁、限区的设置,不能简单以距离为标准,应该结合噪音分贝、铁路频次、居民密度等综合因素考虑。2.不管先有铁路还是先有居民,应该一视同仁,民生为本。3.随着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越来越高,居住建筑的分贝控制标准早就应该调整,铁路隔音应该越来越好,应该对市区、农村等有相应的规范出炉。4.亚运村作为杭州乃至国家的形象、未来社区典范,理应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 部分采纳 | 关于第3点,调整住宅建筑的室内噪声限值标准和明确铁路隔音相关规范的建议不采纳,理由:不属于市级权限范围。 |
22 | 已建的市区铁路必须加装隔声屏。加强室内隔声是用户自己的选择,不应写入文件中。应以《声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各种措施,达到该标准的要求。 | 部分采纳 | 已建市区铁路加装隔声屏和加强室内隔声均为隔声降噪的重要手段,需综合考虑安全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