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2022年杭州市两会【已归档】 >> 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一)
2022-03-27 来源:杭州日报
[收藏] [字号: ] [打印] [关闭]


一、202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圆满完成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全市生产总值18109亿元、增长8.5%,经济总量居全国城市第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7亿元,税收收入2234亿元,分别居全国城市第5位、第4位;研发投入强度3.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3%;高质量完成十件民生实事,连续15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着力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建设,之江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29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5万件、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新增在杭两院院士5名、院士工作站10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00家,总数突破1万家。新增上市公司52家、累计262家,总数和总市值均居全国城市第4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次产业比重为1.8∶30.3∶67.9。二产比重自2011年以来首次提高,杭州的“硬”实力得到增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增长11.5%,占GDP比重27.1%。大力推进新制造业计划,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十三五”以来首次高于GDP,增长10.6%。

投资消费增长较快。实施浙商回归、杭商回家工程,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6个、增长15%。工业投资增长15.2%,制造业投资增长28.4%,扭转多年来增长乏力态势。积极发展新消费、新零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44亿元、增长11.4%。

(二)突出亚运牵引,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亚运筹备有力有序。统筹推进“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实现“办赛条件基本具备、赛事运行基本就绪”的年度目标。56个竞赛场馆及亚运村基本完工。开闭幕式方案持续深化,交通、物流、餐饮、住宿、气象等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精心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综合交通等35个专项规划。杭台高铁和杭海、杭绍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地铁新开通94公里,建成高速公路4条133公里、快速路10条75公里、城市道路132条118公里。

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110个数字样板镇(村)、38个未来乡村加快建设。92%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出台唱好杭甬“双城记”杭州行动计划,成立杭州都市圈数字协作联盟。全国首创“杭信贷”贸易融资模式,货物出口4647亿元、增长25.9%,跨境电商出口131.3亿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81.7亿美元、增长13.5%。

(三)突出数字化改革,打造制度重塑标志性成果

以数字化改革创新共富机制。用数字变革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实施争当城市范例行动计划,推进“扩中”“提低”行动,实施高质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行动,推进西部区县(市)跨越式发展,6个案例入选省第一批典型案例。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顺利完成。

以数字化改革理顺政府市场社会关系。“亲清在线”累计上线政策639条、兑付资金163亿元,办件1287万件、服务企业46万家,“数智化”在线商事调解模式入选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化纤、快递“产业大脑”上线运行,培育“未来工厂”企业326家,企业“三色码”监管经验在全国推广。

以数字化改革倒逼营商环境优化。国家营商环境评价18个指标均为“全国标杆”,入选国家首批6个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加快推进“分钟制”“小时制”,开办企业审批压减至25分钟,工业项目开工审批压减至7小时。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惠企政策,为企业减负927亿元。

(四)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持续增强城市软实力

文化底蕴进一步彰显。推进三大世界遗产综合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南宋皇城遗址考古前期工作启动。

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建设扎实推进。开展“书香杭州”系列活动,创作杭剧《结发缘》、越剧现代戏《南堡壮歌》等11部文艺精品。

文化创新活力焕发。加快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积极培育数字内容、影视音乐、电子竞技等优势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2586亿元、增长8.7%。

(五)突出生态优先,深化美丽杭州建设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认真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治水治气治废,市控以上断面水质100%达标,市区PM2.5平均浓度28.2微克/立方米。

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实施西湖、西溪湿地生态项目,大力整治修复裸露山体1658处,坚决关停非法采矿点168个。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获批实施,余杭区、临平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双碳”工作稳步实施。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落实能源“双控”制度,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用能企业管理,整治“两高”项目50个。

(六)突出人民至上,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名片”

疫情防控更加精准有力。坚定不移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全面落实“七大机制”,强化“五快”响应,不断提升疫情防控平战应对能力,构筑起联防联控的安全堤坝。

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基本医保实现市级统筹、户籍人口参保率99.7%,社会救助实现市域同标。“双减”工作稳步推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04所,新增学位9.7万个。深化健康杭州建设,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实行10个医学高峰学科“一峰一策”,引进7名国医大师在杭开设工作室。

社会治理更加精细高效。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迭代升级“六和指数”,新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8个,加强20个镇街级、100个村社级矛调中心示范培育,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信访、走访总量分别下降36%、27.5%。

城市运行更加安全稳定。持续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完成2.6万公里管网清疏及15条城市河道清淤,有效应对台风“烟花”“灿都”和梅雨汛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前两年平均值下降28.6%、26.3%。

2021年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本届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过去五年,极不平凡、极具考验、极富成效:

——这是杭州牢记殷殷嘱托、展现头雁风采的五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全力筹备亚运中不断厚植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特色优势,杭州在全省龙头地位日益彰显,在全国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城市排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这是杭州强化创新驱动、激发澎湃动能的五年。我们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引进培育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启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21%,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至第21位。

——这是杭州推进拥江发展、加速城市蝶变的五年。我们全力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新增建成区面积349平方公里,新增住宅85.5万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分别达40.2平方米、77.1平方米,新增绿地31平方公里。开展“5433”综合交通大会战,形成总长40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801公里高速公路网、330公里快速路网,新改建农村公路4220公里、建设美丽经济走廊3207公里。

——这是杭州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的五年。我们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用城市大脑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在全国首创健康码和“亲清在线”,数字治城、数字治疫成效明显,率先实现企业开办“分钟制”和项目审批“小时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净增66.7万家、总数152.9万家。

——这是杭州践行人民至上、奔向共同富裕的五年。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就业惠民、美好教育、健康杭州、文化传承、住房保障、精准脱贫等各项工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4%和8.9%、倍差由1.87缩小至1.75。

[收藏] [字号: ] [打印]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