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归档专题 >> 聚焦2020 杭州市两会【已归档】 >> 热点关注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 把杭州建设成“三生”融合的宜居城市
2020-04-28 来源:杭州日报
[收藏] [字号: ] [打印] [关闭]


  3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杭州考察时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意近旨远,重有千钧。

  就在这几天,“宜居城市”也成为了本届市两会期间的高频词,如何建设宜居城市、如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如何打通“两山”理念转化通道,成为了两会讨论的焦点。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为统筹三大空间布局提供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3月在浙江考察期间,提出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这是对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提出的殷切期望。这次两会报告就有很多关于建设宜居城市的举措,非常有建设性、针对性。”在市人大代表、市建筑业管理站站长董学群看来,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及主次干道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扩能提质,水电气等设施建设模式创新等,都为杭州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仅如此,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美丽城镇、绿道建设等都在两会期间被频频“点名”。事实上,这些也正是杭州打造宜居城市的关键词。

  “宜居城市的核心是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相适应,最关键的是综合承载力的大幅提升。杭州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提高了城市、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也同时提升了居民环境,这就是宜居城市的重要体现。”董学群举例,“你看现在每天晚上,在市区或者城镇里,走绿道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就是宜居的一种体现。”

  据了解,今年杭州将统筹打造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美丽城镇建设、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美丽绿道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六个样板”,全面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杭州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这次两会也提出了很多切实的方向和举措,杭州一定能牢牢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和亚运会筹办契机,快速提升城市能级,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董学群深切体会到,杭州宜居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了。”

  

  加强卫生及教育环境建设

  进一步深化宜居城市的内涵

  不仅是硬环境的建设,软环境的提升,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

  “教育环境,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体现。”市人大代表、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更好构建市域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今年将推动学前教育新一轮发展,进一步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跨层级、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力度,推动市域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打造一支新时代教师队伍。

  不仅如此,沈建平介绍,杭州还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稳妥推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改革。同时还将发挥好教育的民生保障,今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0所,新增学位6.2万个;新增城镇公办幼儿园、中小学安装空调的教室5850个。

  加快推动健康事业发展也是杭州建设宜居城市的应有之义。

  在政协医卫界别的讨论会上,针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委员就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临床医生发现,接诊中,一半人群是因为出现心理不适而就诊,这也说明了杭州市民健康素养的不断提高。身心健康同样重要,这是杭州在建设‘健康中国示范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蒋辉权从自身岗位出发介绍,“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有责任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积极预防、减缓和控制疫情产生的心理社会影响。这个也是营造宜居环境的重要方面。”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开发

  探索建设“三西联动”和西部拥江生态宜居带

  生态,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

  围绕宜居,市政协委员、市规划院副总规划师吴伟进提出,要让乡村农业公园成为城市人居环境的有机部分,精心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休闲设施。“进一步扩大西湖的休闲空间,让优美的西湖环境真正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之中。”

  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市政协委员王玮也提出,加大嵌入型公园和郊野型公园的规划建设,“在市区建设嵌入式的社区公园,它不仅提供给城市居民平日的休闲、交流、锻炼的活动场所,同时在城市的防火、防灾、避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保安功能。同时,在杭州郊区或区县开辟一些生态郊野公园,完善丰富郊野公园的文化休闲、健身的内容,这样就可以把一部分城市居民分散留下来。”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代表委员们围绕生态和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在杭州城市西进和拥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市政协委员、民进建德市委会主委叶强提出,在桐庐、建德、淳安沿江区域建设一条拥江生态宜居带,“既可以串联起杭州主城区与各个区县,也同时可以承接主城区的人口、产业外溢,带动杭州和西部地区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实现全市域一盘棋。”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两会期间,西湖—西溪—西山“三西联动”的生态宜居发展备受瞩目。

  “杭州在绿水的保护开发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对于青山的关注就没有那么多。这次两会报告里提出,要努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对杭州而言,完全可以把西湖—西溪—西山这一个区域串珠成链,做好融合的文章,这就是杭州在主城区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的一个创新。”市政协委员、民进杭州市委会秘书长诸剑超介绍,西湖—西溪—西山融合发展,既为主城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宜居空间,也进一步补齐了杭州城市生态文明中“青山不足”的短板,“把西山自然生态资源,龙井茶产业链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打造三生融合的中国样板。”

  具体而言,“可以深入挖掘杭州的茶文化,在西湖龙坞建‘世界茶都公园’,围绕西山尝试做一些马拉松比赛、骑行等活动,依托中国美院、音乐学院做一些音乐节、文化节、森林康养等活动,与西湖、西溪实现区域和内容上的互补”,诸剑超对于“三西联动”生态宜居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样一来,西山区域的文化进一步深化,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宜居的空间也更大,‘两山’转化通道也慢慢形成,这个也是进一步丰富杭州‘一城一窗’建设的一个新探索。” (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收藏] [字号: ] [打印] [关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