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蕴藏着万物共生的奇妙世界。近日,“自然在附近——探索楼下的生物多样性”第二期活动正式启动。政府、企业、社区、家庭四方携手,共同开启了一场发现家门口生态之美的奇妙旅程,描绘出崭新的共建共享社区生态画卷。
启动仪式在绿意盎然的氛围中展开,一个个鲜活的实践案例,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区图景。生物圈三号・大梅沙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通过“斜拉桥上盖房子”“悬挂式外遮阳系统”等设计,实现环保减排,并创新性引入“黑水虻厨余处理技术”,助力园区每日200千克厨余垃圾实现在地资源化。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这些成果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坚持与付出。在杭州自然观察员证书颁发仪式上,六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雁荡湿地的汪凯琴,二十七年来始终坚守在湿地保护一线。她不仅自费投入改造湿地环境,更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生态修复,为85种鸟类营造了理想的栖息地。这份不求回报的爱鸟情怀,让一片湿地重焕生机。
谢径安传化农创村的朱彭飞,二十多年如一日守护珍稀的中华虎凤蝶。他既注重科学保育,又积极开展科普教育,通过蝴蝶工坊这个平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种子。这种将专业保护与公众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让生态保护理念得以传承。
这些绿色志愿者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
“红松、白桦、枣树、水杉……”在活动中,还有一堂专门为孩子准备的生物多样性课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绿色志愿者向孩子们介绍各类植物特性,通过“摸、闻、看、听”引导打开五感。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将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户外空中花园辨识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特色植物,触摸叶片的脉络,嗅闻花草的芬芳,寻找蜗牛和其他生物的踪迹。接着,大家带着观鸟设备,捕捉鸟类的踪影,在水池边辨识水生生物,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自然发现之旅。
在现场揭牌的“植愈工坊”也迎来了第一批体验者。大家亲手制作植物绿植小屋,将自然的绿意与指尖的创意巧妙融合,把一份份承载生机与宁静的“小生态”带回家,真切体验与植物共处的疗愈时光。
“自然在附近——探索楼下的生物多样性”第二期活动,成功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低碳生活理念,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社区里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生态保护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楼下”的绿意葱茏里,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珍惜、去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