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古村,世外桃源展新颜——建德市打造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新标杆
时间:2025-08-06 11:16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1.jpg


新叶村。


2.jpg


上吴方村的非洲鼓乐队。


八月的新叶村,粉荷映照青瓦,溪水穿巷而过,千年古村在盛夏的绿意中焕发新生。不久前,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成功入选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成为浙西古村落保护与振兴的标杆。新叶村的成功入选,仅仅是建德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建德这片土地上,36个国家、省、市级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其中19处“世外桃源”摘得“中国传统村落”的桂冠。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传承利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一重要精神指引下,建德市以保护和发展为双翼,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合作、专家学者把关、人民群众参与”,探索出一条“古村落保护+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的创新路径。

乡愁古韵延绵不断,文化传承生生不息。这方被新安江滋养的土地,正以文化为笔、民生为墨,书写新时代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华章。


古韵新生:

唤醒沉睡宝库让古村“活”起来

一砖一瓦皆是史,一村一落皆成诗。徜徉在新叶村洁净雅致的村道上,总能在不经意的拐角处,邂逅一座又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乡土建筑边的数字讲解牌格外醒目,游客扫码即可聆听建筑历史、营造技艺等内容讲解。“我们希望用创新语言诠释传统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里,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建德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陈志昌,40多年来扎根基层文物保护一线,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古村活地图”。

“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这里”,陈志昌的信心,源于建德市多年来对古建筑修复保护工作的重视与坚持。新叶村完整保存着200余幢明清建筑,更有16幢宗祠、古塔等特色建筑群,被誉为“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修复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沉睡宝库”,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支撑这场对话的,是越来越多以“守护历史根脉”为己任的匠人们—— 在“乡村工匠培育计划”的支持下,675位持证工匠活跃于古村落保护一线,他们以“会看图、懂理论、善建造”的专业素养,将代代相传的传统营造技艺,化作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实力量。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引入,更让古建筑保护的主动性与效率大幅提升。“借助无人机自动化倾斜摄影技术,我们实现了对新叶村、李村村、上吴方村建筑风貌的数字化监测。”建德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这套系统相当于给古村落装上了全天候、高精度的‘监护仪’。”数字监测是基础,建德市正着力完善“巡查—预警—处置”闭环,在严格保护风貌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活化利用传统村落资源。

古村落保护既是文化工程更是民生工程。“‘保旧’与‘建新’的矛盾,是古村落保护中的共性难题。”大慈岩镇党委书记倪浩群坦言。为了平衡古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大慈岩镇积极规划新区安置地,构建“规划新区、保护老区”的有序过渡机制:新区满足村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需求,老区则严格维持历史风貌完整性。这种“双向发力”的模式,从源头上减少了核心保护区内的新建、拆建行为。在人口疏解过程中,村集体又通过收回或征购村民腾空的老房,将其“变废为宝”——改造为乡村会客厅、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此举不仅让闲置的文物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服务,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的 “双赢”。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建德市作为代表之一交流了经验做法。据统计,截至目前,围绕传统建筑修缮利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建德市已完成44个项目,总投资达1.03亿元。


文旅共融:

推动机制创新让产业“燃”起来

踏青苔石板,穿白墙黛瓦,在百年古建中品咖啡、读诗书——这是新叶村党委书记叶向滨畅想的古村新图景。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叶向滨站在村中昆曲文化体验馆前说。在这座由百年宗祠改造的场馆内,来自大慈岩镇中心小学的昆曲小演员们以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入微的表演,将游客们带入古老戏曲的韵味中。“今年‘三月三’祭祖典礼,我们特意增加了非遗市集和汉服游园环节,单日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消费60万元,这说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确实能带来流量。”

“更重要的是机制创新。”叶向滨指着不远处的一处民宿说,“我们首创‘三权分置’模式:国有公司管理所有权,经营者拿70%收益,村集体留30%反哺公共建设。新加坡设计团队入驻后,把这个民宿项目打造成了网红民宿,年营收超30万元。”

同样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赛道上加速奔跑的,还有与新叶村一村之隔的上吴方村。在修缮一新的尚志堂内,一场庄重的成人礼仪式正在进行。身着长袍的少年们肃立堂前,从族长手中郑重接过草帽、扁担、草鞋,这寓意着他们正式担起家庭责任的重担。“这是我们村传承数百年的‘八礼’文化之一。”上吴方村党总支书记方志华介绍,“近年来我们将‘八礼’作为非遗传承重点,并创造性地融入‘古村·古礼’研学等品牌活动。最近,我们刚接待了来自杭州的30人研学团队。”如今,文旅产业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

12公里外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乌石村,也正经历着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蜕变。“过去村里不少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房子一直没人住。如今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不仅村里热闹了,村民还有了房租收入。”指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民宿群落,乌石村党支部书记徐利高难掩自豪。去年,乌石村与杭州一家农业开发公司结对共建,成立了“盛销乡村墅集共富工坊”,将当地村民闲置房屋以租赁流转产权的方式进行开发,20余处闲置农房改造的精品民宿集群,每年为村里增收30万元,实现1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从文化挖掘到产业转化,建德市正以创新思维破局,让这些散落在绿水青山间的文化瑰宝,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饭碗”,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共建共治:

内生动力让村民身份“亮”起来

乌石村的大礼堂里,63岁的杨利娟正带领团队为村民提供志愿者服务。作为“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的团队成员,杨利娟每两个月就会来到乡间地头,为村民送去洗衣、理发、推拿、家电维修、电路检修、智能手机使用等志愿服务。“村民是真喜欢我们,剃头师傅的剪子用到没电,磨刀师傅的手磨出泡,大家依然忙得停不下来。”杨利娟的笑容里满是热诚。

而在上吴方村的方正堂里,一场热闹的鼓乐表演正在上演——由女村民组成的非洲鼓乐队身着统一队服,明快的鼓点与围观村民的掌声交织成欢乐的乐章。“这样充满乡土气息的文艺队伍,在建德有198支。”建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通过“文艺村长”驻村传艺与“文化特派员”专业赋能的双轨机制,当地已培育出288名深谙民俗文化的“乡村文艺大师”。这种“文化乡集+直通车”的创新模式,不仅让乡土文艺人才有了施展的舞台,村民们也在吹拉弹唱中把日子过成了诗。

文化富足催生内生动力。今年年初,上吴方村入选浙江省2024年“人文乡村建设”名单。在这里,“乐善方正”的家风成为“最美家庭”评选的硬标准。大慈岩镇的道德评议会里,村民们围坐一堂评理说事,去年就化解了10余起纠纷,“以礼育人、以文化人”的共识蔚然成风。

在古村落保护上,村民不仅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叶向滨翻开手里的《村规民约》手册说道,“现在我们有8支‘文保巡查队’‘堂前燕宣讲’志愿队在村里转,谁家屋檐坏了、石板松了,不等干部说,村民自己就第一个发现了。”

这种人人参与的共建共治模式,在乌石村同样迸发活力。仲夏时节,走进乌石村,触目可及的是一幅清丽秀美的乡村美景:庭院生机盎然,沟渠清澈见底,村道整洁漂亮……这些,都与建德市推行的每天“劳动一小时”做法密不可分。在徐利高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自觉加入到义务劳动、环境整治的队伍中。这股子干劲不仅让村容换了新颜,每年还为村集体省下8万多元劳务开支。

从“养在深闺”到“惊艳四方”,建德的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是文化与民生的双向奔赴。青砖黛瓦间流淌文化血脉,市井烟火中升腾振兴希望。建德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百姓生活富起来,让精神家园美起来,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古村落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