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书房·南宋书房。
6月2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孩子在和机器狗互动。
观众在观看“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
在大阪世博会“浙江周·杭州日”活动中,游客在现场观赏杭州特色手工艺表演。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面向未来的底气,也是发展的软实力,更是竞争的新高地。
2005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构建起我省文化建设的“四梁八柱”,擘画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蓝图。
这场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系统性实践,成为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也是杭州挺立精神坐标、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20年来,杭州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坚定不移沿着“八项工程”指引的文化之路阔步前行:从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到国际动漫之都,从全民阅读到文化管家,从文化产业聚链成势到“文化出海”拓土开疆,从传承历史文脉到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一幅“文化强市”的时代画卷在钱塘江畔铺展开来。
杭州紧扣时代脉搏,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打造文化高地,以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市硬实力,推动文化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
今天,站在“后亚运、2万亿、超大城市”历史新起点,杭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产业为引擎,以文化出海为桥梁,持续推动文化建设在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上行稳致远,以更深厚的文化自觉、更主动的文化作为,持续书写城市文明跃升的新华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路先行、赋能加码。
敢为天下先,文化产业向“新”而行
7月25日晚,西湖边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内人头攒动。这是“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的最后一天。开展三个多月来,线上线下一票难求,参展观众逾45万人次,全网话题阅读量超6亿。火遍全球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诞生在杭州,其艺术展更是成为现象级的全国文化事件。
时针拨回到2005年6月,杭州中南卡通推出的第一部动画片《天眼》在央视首播,好评如潮。首播前两个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中南卡通考察,作出“动画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它能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的重要指示。20年来,中南卡通始终牢记嘱托,积极探索动漫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模式。
从20年前的浙江系列动画“第一片”,到今天的国产3A游戏里程碑,杭州文化产业在创新、创意、创造中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全市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年来的一系列数据也印证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看得见的软实力、“摸得着”的GDP。
2006年,中国国际动漫节永久落户杭州;2007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012年,杭州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国内首个“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2018年,杭州由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向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转变跃升。为持续推动动漫游戏产业发展,2022年杭州提出打造“国际动漫之都、电竞名城”的目标。
20年来,厚积成势、蓬勃向上的杭州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于2016年、2020年、2023年成功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大关,年均增速均远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产业发展规模始终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如今,在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杭州段)文化产业带、良渚文化大走廊的辐射带动下,数字内容、影视生产、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现代演艺等文化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形成鲜明优势,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平台不断涌现、做大做强,构筑成一幅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科技与创新互融共促的美好新图景。
在不断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数字经济是杭州的先发优势,“文化+科技”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是杭州的“发展密钥”。2024年,全市规上数字文化企业实现营收8855亿元,同比增长约10%。眼下,电竞游戏、数字视听、网络直播、微短剧、短视频等文化新业态的“含科量”也越来越高。
站上“后亚运、2万亿、超大城市”的新起点,锚定“国际动漫之都、电竞名城”的新目标,一个创意无限、乘“数”破浪、向上攀登的杭州,将全方位呈现在全世界的面前。
破浪千帆竞,文化“新三样”出海又出彩
文化兴,则文明远。走向世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文明互鉴的担当。杭州以内容立本、以科技赋能、以平台支撑,全方位构建文化出海新范式,推动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走出国门、走进人心,展现中华文化的时代风采,也塑造了属于杭州的全球文化符号,持续扩大全球“文化朋友圈”。
据统计,2024年,网游成为我市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网易雷火出口额持续位列全市服贸出口前列。商务部最新公布的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中,杭州12家企业、6个项目入选,涵盖影视、动漫、游戏、出版、工艺美术等多个领域,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要“借船出海”,更要“造船出海”。近年来,依托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浙江数字文化国际合作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等国家级平台和国际动画联盟、“新杭线”等特色载体,杭州优秀文化企业一起驶向“出海港”,以千帆竞发之势通往世界各地。
2025大阪世博会的中国馆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在不久前中国馆举行的“浙江周·杭州日”活动中,榫卯积木拼搭、手艺花灯制作、传统木刻拓印、纸伞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展示,更掀起了文化体验的“杭州热潮”。
这个夏天,杭州传统工艺创新展还跨越太平洋,首次来到巴西里约热内卢。铜师傅、壶永年、百年卢艺、良渚文创等杭州代表性文创品牌,带去了中国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成果,让巴西观众看到了更立体的中国、更多元的杭州。
从“走出去”到“融进去”,让“民族的”变成“世界的”。20年来,杭州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而不同”理念、创新文化体验场景,不仅生动讲好杭州故事、中国故事,更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认同”的跃升。
2005年以来,杭州共有23部影视、动漫、出版等领域的原创文化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多部影视动漫作品入选电影“华表奖”、电视剧“飞天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等国内外奖项;杭产电视动画获国家广电总局推优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近三年杭州获得版号的网络游戏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0%以上,获得发行许可的网络动画片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8%以上。
书卷润心田,全城热读正“阅”向未来
在杭州,一本书的旅程,常常从市民的一键下单开始,穿越数字网络,在次日清晨送达家门。这场“触手可及”的阅读体验,已成为杭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回望当年浣纱路上杭州图书馆开放,三万张借阅证引发彻夜排队,求书若渴的场景至今仍令杭州人津津乐道;如今,借阅不再局限于馆内,“线上借、快递送”“扫码读、云端藏”正构筑起全民阅读的新生态。
一纸书香,跨越时空界限。杭州的公共阅读服务,从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向城市每一个街巷延伸:418家城市书房、187个邻里阅读空间、95个文化驿站……构筑起一张温润人心的“书香之网”。据统计,2024年,杭州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人次突破2000万,纸本借阅超1295万册次,电子文献浏览量更达1.34亿次,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交相辉映,持续刷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
鼓楼边,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设计的杭州书房——南宋书房,内外兼修;滨江电魂大厦B座1楼的电魂自在里文化空间(硅谷书房),除了卖书,还将音乐会、戏剧节、喜剧季等跨界活动融入书房的日常,甚至“连乐队都组建好了”;滨江区首个“空中文化长廊”——云帆书房,将展览变成书房最具特色的板块,已经举办了装置展、雕塑展、电子艺术展、Cosplay展,还邀请到自带流量的知名策展人加盟……
书香浓郁的新型阅读空间与公共图书馆,共同组成了杭州全方位、多辐射的“城市书网”。它们以独特的设计、丰富的藏书、多元的活动,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往来其中。
眼下,杭州通过创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让杭州书房实现了由“数量”向“质量”上的转变,推动书店与未来社区、智创园区、邻里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的融合,注重与风情小镇、特色街区创建相结合,盘活了社会力量,也让杭州书房成为杭州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拼图。
418家城市书房(含杭州书房),187个邻里阅读空间,95个文化驿站,188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从公共图书馆到特色书房,从家门口的“城市文化客厅”到创新复合的阅读空间,杭州正用“阅读进化论”诠释着一座城市的文化温度与精神理想。杭州温暖的阅读之灯,持续以创新的姿态在“家门口”恒久点亮,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