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更楼街道更化社区“更上青年”青年入乡实践站点
临平区新宇村“奶奶工坊”
西湖龙井茶
钱塘区“钱塘巢·共富农房租”
余杭区“禹上稻乡”
桐庐县钟山乡
萧山区临浦镇横一村
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
富阳区东洲街道黄公望村
淳安县汾口镇
共同富裕,是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当建德航空小镇的无人机划破天际,向远郊村落送去医疗物资;当“新农人”的手机支架在田间立起,通过直播间卖力推荐家乡土特产;当淳安蜿蜒的山路上,一辆辆橘黄色校车装载着农村娃的上学梦进城……一幅城乡共荣共生、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图景正在杭州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徐徐铺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杭州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一号文件部署,由市委农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牵头成立市缩小“三大差距”工作专班,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入实施“三提三增”六大行动,走出了一条城乡深度融合、共同奔“富”的杭州路径。
山水之间见“强城”
瓶窑老街上,游客驻足凝望着青砖墙上的良渚玉琮浮雕;不远处的天目山实验室里,工程师正调试着无人机飞控系统——瓶窑镇,这座位于杭州“两廊一轴”交会点的省级中心镇,正以古今交融的姿态,成为杭州“强城”战略的鲜活注脚。
强城,就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把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化推进。杭州以“县城—中心镇—重点村”为轴,创新“大镇带小乡”机制,推动人口、产业、设施深度聚合,全面提升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
今年上半年,杭州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升至45.37%,县城承载能力提升30个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达79%,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390个,项目完工率达51.12%。
中心镇是县域发展的关键节点。今年以来,浙江先后发布两批省级中心镇名单,淳安县汾口镇、建德市梅城镇、桐庐县分水镇等十个镇成功入选。
中心镇之所以成为“中心”,辐射力成为衡量的关键因素。位于萧山南部的临浦镇是省级中心镇之一。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临浦镇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优势都非常独特。入选省级中心镇后,临浦镇将与浦阳、河上联合申报打造省级高新区,通过抱团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并以此为中心串联南片八镇,推动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设施建设的“多规合一”。
当城市的边界不断延展,发展的能量便如活水般奔涌。
县域特色产业是这活水的源头。在杭州西部区、县(市),产业升级的脉络清晰可见:建德市锚定低空经济,以航空小镇为核心载体,已集聚低空经济企业43家,产业规模达27亿元;淳安县以数字赋能水饮料产业,培育水饮领域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8家,2024年营收突破160亿元;桐庐县健康小镇扩容升级,“剑指”全省生命健康产业金名片……目前,杭州已分两批创建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18个,并积极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域特色产业和平台正不断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基因。
杭州在“强城”之路上阔步前行,也同步拓宽了农民市民化的通道。通过大力推进高山远山农民向中心城镇和县城集聚,杭州还创新构建了以“低门槛、双通道、积分排序、同城待遇”为鲜明特色的随迁子女入学新模式,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杭州乡村“兴”密码
农村是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环节。何以兴村?杭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漫步上城区皋城村,现代版“皋亭山居图”徐徐铺展,白墙黛瓦与智能家居共生;西湖区长埭村的旧农舍变为艺术家工作室,古老茶村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富阳黄公望村的《富春山居图》从画纸跃入现实,民宿与写生基地讲述着“画里画外”的前世今生……“和美”是“兴村”的底色,在杭州,“和美+”六大工程的蓝图正加速化为实景。
今年,杭州新启动建设美丽乡村特色村30个、省级未来乡村25个、和美乡村精品线路20条;全年计划完成农房宜居改造1.8万栋;杭州扎实推进全国数字乡村试点;萧山区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列入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
和美乡村的画笔同时落在治理创新上。萧山区首创“智慧印章”管理系统,让小微权力运行更有“章法”;余杭区小古城村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围墙拆了,村民的心墙解开了。
“和美底色”托举“土特新篇”。临安区坚果全产业链列为省级2025年“土特产富”重点培育的百亿元以上产业链;全市累计41个产品上榜全省“土特产”百品榜,“九曲红梅”、余杭甲鱼等10个产品荣膺第四批省级名优“土特产”;“西湖龙井”品牌价值86.39亿元,7年蝉联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冠军……杭州深入实施“一链百亿、十链百亿、百链百亿”工程,20条单条产值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在乡野间蓬勃生长。
协作帮扶也带动产业连点成面。今年杭州已落实区、县(市)协作资金4.1亿元、“联乡结村”资金7770万元,实施协作帮扶项目292个,下一步将迭代深化区县协作、“联乡结村”、“三百帮促”三大机制,计划引导1000家以上企业(国企、民企等)参与乡村产业振兴项目。
产业兴带动农民富。余杭“禹上稻乡”以“1399计划”推动9村组团,差异化分工培育研学联盟,“一日跨三村”的研学路线让订单分流共享,强村公司目标营收3000万元;在临平新宇村,“奶奶工坊”的银发族们巧手翻飞,日加工莲蓬1万公斤,人均月增收超过3000元;钱塘区打造“共富农房租”数字化应用,盘活后的农房为2万余户产业工人家庭解决租房难题,累计实现农民创收近3.2亿元……杭州不断打造增收“工具箱”,将新一轮支农政策的项目和资金向西部山区倾斜,努力挖掘特色种养、山林经济、农文旅融合发展空间,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来源。
今年上半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0.43亿元、经营性收入82.41亿元;累计打造数字化种养基地194家,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累计建成各类“共富工坊”1829家,吸纳农民就业7.3万人;“共享村居”模式盘活农房2142宗,为农户和村集体新增财产性收入9113万元。
城乡融合共奔“富”
融合,就是让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淌,共同滋养一片共富沃土。
在西湖区三墩镇后陡门,金灿灿的稻浪间穿梭着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们举起手机,将摇曳的葵浪、挺立的杉影和温柔的霞光定格在这片“种地星球”。三年前,10位少年躬身插秧、挥汗收割的农耕场景通过《种地吧》节目点燃全网,如今,这个蓬勃生长的“星球”不仅“种”出了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更“种”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带动相关农产品销售2.8亿元,吸引1700多名青年入乡发展,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600万元。
城乡融合发展最核心的要素在人。杭州大力实施千名乡村产业振兴“头雁”、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和村播成长计划,打造“电商+直播+产业+村民”共富模式,1.24万名农创客、6.18万名“新农人”“破土而出”,12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汇聚872名“青春力量”,建德市入选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并与桐庐县一起打造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标杆区。
多维交通网打破城乡地理藩篱,串联起城乡融合的生动轨迹。杭州实施城乡通行体系提升工程,294个行政村村道改造全面开工,26条客货邮融合线路投入试运营。
在临安山区,道路延伸更与“水脉”相连:针对农村供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临安探索推行水厂扩网和联村供水等供水模式,全力构建农村饮用水“半小时服务圈”,让山区百姓喝上优质“放心水”。
看不见的“数字天网”也在加快构建。杭州实施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提能工程,今年力争实现20户以上的农村人口聚集区网络全覆盖,新增乡村地区5G基站24054个。
公共服务一体化则化作城乡融合中的一股暖流,在“一老一小”身边静静流淌。桐庐县合岭村的白墙黑瓦间演绎着养老新范式,政府购买服务、银龄互助和志愿服务“三位一体”养老体系帮助老人乐享晚年;淳安县则以“撤引优”重塑教育格局,创新推出“安居优教”试点,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杭州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推进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补短提升,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让义务教育优质资源流动起来,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提高至95%;34个县域医共体、全覆盖的村级标准化卫生服务点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186家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超90%乡镇的康养联合体与老年助餐服务绘就“老有颐养”的幸福图景。
从交通路网的互联互通,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普照,再到青年人才的星火燎原,杭州正以“融合”之力锻造城乡共生共长的强劲引擎,澎湃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