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家边区块墓葬发掘记
时间:2025-08-25 10:30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1.jpg


2.jpg


编者按

在杭州,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从田野到实验室,他们为地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常年奔走。一砖一瓦,残瓷碎陶,他们全力抢救,凝匠心修复,用专业阐释。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年复一年的坚守。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探方,他们以手铲为笔,以青春为墨,追寻城市足迹,讲述先民过往,书写自己人生。本期专栏邀您走近基层考古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讲述人:邓金田

按既定考古计划,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5年4月对临安区青山湖街道章家边安置房工程涉及地块开展考古发掘。我负责现场发掘,参与人员还有范振东、倪亚清、陈柯宇,以及后来的实习生陈孝妹、胡雪。

接到任务后,我们踏查了整个工地。因项目面积大、遗迹分布不均,且前期人手紧张,制定发掘方案时采用 “农村包围城市”思路:先处理外围零散遗迹,再按先零后整、先晚后早、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从地块北部受损严重的六朝墓,到中部保存稍好的明清墓、唐宋墓及东南的六朝墓,最后清理冶炼遗迹的复杂堆积。清表、刮面、找开口、找边、清理器物、摄影、绘图、遗物采集、资料留存,步骤虽多、流程繁琐,但我们做多了也渐渐轻车熟路。

五六月份的临安,天气像爱变脸的娃娃。前几分钟还艳阳高照,过会儿就“狂风席卷乌云”,工地上的临时遮阳棚如高尔基诗中搏击风浪的海燕,在风雨中上下翻飞,铁皮大门也多次被吹垮。暴雨过后,地势低洼的探方积了山上的流水,成了池塘。为不影响进度,我们用抽水机排水。因地块太大,集装箱电线不够长,拉不到布方处,便安排人把电车开上山,用电池带动抽水机;抽水机来不及排,就用人力提桶加速…… 总算勉强解决了探方积水问题。

比起风雨,高温天更让人头疼。今年高温来得早,虽早搭了遮阳网、备了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但高温与暴雨交替,闷热成了最直观的感受,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成了发掘常态……但与天地斗智斗勇,其乐无穷。

工地发掘接近尾声时,最后一个遗迹本以为是灰坑,清理后竟发现是口深度不明的水井,让本就紧张的工期更显局促。天气炎热,井内逼仄,发掘中,因井底较深,淤土难清理,我们就用绳子系着运淤土的皮桶,像打水一样把土一桶桶拉上来。为不遗漏文物,井中淤土需定点放置,由专人筛选。这口意外的水井虽带来难题,但也回馈了惊喜:共出土30余件宋代瓷器和建筑构件,部分瓷器底部还有“太平”“里老”等墨书……

欣慰的是,3个月后,章家边区块遗迹现场发掘完成。同期,我在临安区还完成“考古前置”调查项目24项,面积103.6万平方米;勘探项目22项,面积125.6万平方米。尽管困难重重,我们仍能苦中作乐,以乐观态度、积极心态、专业操作完成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