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0年杭州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
时间:2025-08-15 10:26 来源:每日商报 浏览次数:

5.jpg


栖息在西溪湿地的东方白鹳


杭州森林覆盖率达65.74%,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蓝天、碧水、净土、清废等环境治理工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升,碳中和能力稳中有进……近年来,杭州不断擦亮“生态文明之都”的金名片。8月14日,2025年全国生态日浙江(杭州)“零碳”主场活动在湘湖边举行。本次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通过绿色出行、物料回收、绿电消纳等方式实现“零碳”办会。


从“城市之肾”到“共富样板”

西溪湿地成“两山”理念优秀案例

20年来,杭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涌现出不少生动实践。现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杭州市“十大典型人物”和“十大优秀案例”发布。

西溪湿地的绿色蝶变就是优秀案例之一。对于这一变化,西溪湿地管理局工程师姚可侃感触颇深。

西溪湿地莲花滩是湿地鸟类种类和数量最丰富的区域。为了让鸟类生活得更加舒适,经前期需求调查和精准研判,2022年,莲花滩提升工程实施。

“我们为鸟类垫上了一层‘席梦思’,实施了水下地形改造;还铺上绿色的地毯,优化水生植物结构。”姚可侃告诉记者,精准修复的效果很明显,“‘鸟中国宝’东方白鹳来这里驻足停歇,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水雉连续两年在湿地有完整的繁殖育雏记录。”两年时间,仅莲花滩区域就增加了22种鸟类新记录。放眼整个湿地,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224种鸟类记录。

随着湿地鸟类多样性的提升,姚可侃和同事还组建了西溪飞羽志愿服务队,向大家普及各种鸟类知识。

莲花滩的保护是西溪湿地绿色蝶变的真实写照。20多年来,10.38平方公里的湿地通过保护、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从“城市之肾”到“共富样板”的蝶变。

保护上,出台首部特定湿地公园条例,实施生态治理与监测,优化旅游环境,提升生态质量;文化上,挖掘底蕴,举办六大民俗节庆,保护非遗,研究出版文化丛书,开展科普研学,打造文化地标;产业上,探索“湿地+”模式,带动原住民创业就业,发展生态旅游,累计接待6000万人次,收入超26亿元,推动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两山”理念实践提供范例。


鼓励市民践行低碳生活

杭州发布绿色出行碳普惠平台

绿色出行是市民践行低碳生活的重要方式。

为了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绿色出行、助力城市碳中和,8月14日的活动上,杭州发布绿色出行碳普惠平台,杭州公共交通绿色出行积分全新上线。

这一积分是杭州市民卡APP和杭州公共交通APP中的杭州公共交通一码通(含市民码)刷码乘坐优惠范围内的杭州公交、地铁、水上公交多个交通场景产生的积分。

每种绿色行为都有对应的积分方式。公交出行,每次积0.96分;水上公交出行,每次积0.43分;地铁出行,每元积0.44分。

这些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相应的绿色积分权益。比如100积分能兑换5元当月累乘额度,每月最多可兑换100元累乘额度,还能兑换价值为1元的商品券,每次最高可兑换100元的商品券。除此以外,打车无门槛立减券、共享单车骑行卡、市民码动态皮肤等都是积分可以兑换的项目。

想要查看自己的“绿色积分”也很简单,打开杭州市民卡APP首页,选择“市民码-绿色积分”,或“交通出行-更多服务-绿色积分”路径即可。

据了解,本次“零碳”主场活动全面展示了浙江省、杭州市在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绿色低碳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下一步,杭州将秉持“两山”理念,继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建设美丽浙江、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