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骑行。
当钱塘江的晨雾漫过防潮堤岸,140余种鸟类正掠过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的芦苇荡——这片杭州最早迎接朝阳的土地,曾是围涂形成的封闭荒地;而今,随着政府系统治理与群众接力守护,这里成了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黄金驿站”,2024年9月开园以来,群鸟翩跹的画面成了市民镜头里最动人的风景。
守绿水青山,护江河安澜。二十载春秋流转,杭州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笔,在江南沃土上徐徐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锦绣长卷——今年7月,杭州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在杭启幕……这一系列“生态加冕”,既是对杭州高水平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样本的高度肯定,更让这座城市在世界生态舞台上,持续绽放东方智慧的璀璨光芒。
制度为纲:
织密绿水青山防护网
自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杭州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5640名林长分片包干,让每一片森林都有了“监护人”。
今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2024年林长制激励表扬市县名单,杭州市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杭州以林长制为总抓手,深化林长履职“挂钩联系”机制,2024年推动县级以上林长领衔的44项重点任务实现100%办结。“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及健全森林湿地资源保护长效机制,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市林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制度保障下的绿色成果引人注目:全市林长率先垂范,引领全民植绿,以“绣花功夫”推进森林杭州建设,完成造林更新172万亩,近十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37万亩,65.74%的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生态本底持续夯实。
如何打造高质量水生态环境?河湖长制是重要抓手,2024年全市5533名河湖长巡河20万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9万个,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杭州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起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管理格局。天目溪、壶源江两个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为城市水生态建设再添新动力。
修复为墨:
晕染生态底色万千重
在西溪湿地,全国首个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西溪湿地智治中心,正用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织就一张“生态天网”,实时监测着生态数据。从昔日鱼塘到如今的“城市绿肺”,自2005年5月1日开园以来,已知维管束植物增加750种,鸟类新增155种,累计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市林水局相关负责人说。杭州在湿地保护中坚持“最小干预”原则,三白潭湿地修复、桐庐南堡省级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相继实施,实现湿地生态能级跨越式提升。如今,全市湿地率稳定在8%,1343平方公里的湿地如同散落的珍珠,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与诗意;全市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8处,星罗棋布的湿地群如翡翠般镶嵌在城乡之间,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水脉流淌新韵。2024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在全国10个入选地市中位列首位,水利工程生态效益如涟漪漾开。“杭州围绕‘守浙北水塔,护湿地水城安澜’总目标,通过完善高水平水资源配置、高标准防洪减灾、高品质幸福河湖、高效能智慧水利、高质量治水管水五大体系,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大都市水网范例。”市林水局负责人勾勒着水脉永续蓝图,“三横三纵八脉十枢”杭州水网格局徐徐展开。
从美丽河湖到全域建设幸福河湖,杭州勾勒水、景、产融合发展图景,让幸福可感、可见。如今,重点河湖生态流量达标率已超90%,累计建成水美乡村239个;市水利科普馆等水文化馆及32家水情教育基地相继建成,137个亲水节点遍布城乡,开放共享水利工程40处……全市城乡亲水圈覆盖率达90%,老百姓推窗见绿、出门亲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民生为魂:
流淌生态红利润万家
清晨的闲林水库,“超级碗”倒映粼粼晨光——千岛湖清泉通过113公里地下隧洞昼夜奔流,涌入杭城万户千家。“这水很甜!”拱墅区周阿姨用其冲泡龙井觉得十分可口。千岛湖配水工程这项民生工程自2019年通水以来,已累计输送超50亿立方米优质原水,成为杭州生态惠民的金名片。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杭州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变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一直以来,杭州积极推动传统林业与新业态融合,建成18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基地,林下经济年产值超300亿元。如淳安县通过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区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临安山核桃林靠生态种植提质,果农收入翻倍……2024年,林业行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连续11年领跑全省,让生态价值在百姓口袋里“落地生根”。
水利经济的“活水效应”持续释放。淳安县桂溪村以“水权入股”的形式,将闲置的高球山山塘交由旅游公司开发,实现了用水权的直接“变现”;桐庐小源溪山水运动公园等项目让水资源变成旅游资本;富阳整治溪流后,沿岸村庄发展漂流项目,村民吃上“旅游饭”。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不仅保障了农村饮水问题,更带动了乡村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好水”带来“好生活”。
生态红利更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余杭长乐林场的万亩林海中,“森林课堂”里的孩子们用落叶创作生态画卷;西溪湿地的研学船载着童声穿梭芦苇荡……“爱绿、护绿、享绿”已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正如余杭长乐林场营地创始人林建淳所说:“这种浸润式生态教育,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珍贵的成果。”
潮起钱塘,绿染杭城。当下,杭州正以承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重要契机,稳步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范例”铿锵迈进。展望未来,这座江南名城将继续挥毫泼墨,勾勒出更为壮美的新画卷,不断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杭州智慧”、贡献 “杭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