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点,群山的轮廓浮现在淡蓝色的天幕中,阳光穿透薄雾照进临安玉山村海拔900多米的菜园里。梅大姐和工人们分头忙碌:采摘、挑拣、分装……6点20分,装满一箱箱蔬菜的货车准时开往临安及杭州城区。
梅大姐本名梅慧琴。上个世纪末,不到20岁的梅慧琴就带领村中40多名妇女开荒种菜,30多年来,种植规模逐渐扩大,梅慧琴的高山蔬菜也有了响当当的品牌——“梅大姐”。如今,梅大姐高山生态农场已拥有基地300余亩,包括玻璃温室、连栋大棚和单体大棚设施4万余平方米,以及产品冷藏库、农场检测室等配套设备,是重点“菜篮子”基地。
所谓高山蔬菜,是指利用海拔500米以上高山的凉爽气候条件,进行春夏菜延后或秋冬菜提前栽培的商品蔬菜,采收供应期主要为7-10月。临安高山蔬菜生产已有40多年历史,梅大姐高山生态农场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正午时分,当热浪席卷杭城,梅大姐的高山菜园却停在28℃的春日。“这里的温度要比城区低8℃-9℃,早上和晚上的温度更低。”梅大姐说,10℃昼夜温差让蔬菜积累起更多的可溶性固形物,品质和口感更好,并与平原蔬菜错峰生长和销售,价格也能卖得更高。皮薄多汁的番茄、甜甜糯糯的紫茄……不少住在杭州城区的顾客慕名而来,不惜开车两三个小时,只为抢“鲜”品尝这份平原盛夏难觅的高山美味。
虽然总被喊作“大姐”,梅大姐的经营理念却很“时髦”——她紧跟市场需求,与省市农科院合作引进优质新品种,不断丰富消费者餐桌,目前她的菜园里共有20多个蔬菜品种,包括杭椒、杭茄、草莓番茄等;今年,在市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支持下,她又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铺进菜园。
菜地覆膜具有抑制杂草、保湿抗旱、减少病虫害等作用。
“普通地膜碎成塑料微粒后留在土壤中,对蔬菜和土壤都是一种潜在危害,回收时还费工费时;这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就可完全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归于土壤,实现绿色有机生产。”梅大姐给每块覆膜的蔬菜地做上标记,探索最佳的材料和厚度。“如果地膜在蔬菜的生长期内完全降解了,就会导致杂草丛生,也不利于蔬菜生产。”梅大姐介绍,目前,这套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正在试验中,等技术成熟稳定后,将加大面积推广使用。
这片高山上的“天然冷库”正在讲述更多“清凉”故事。除了梅大姐高山生态农场,规划面积2000亩的“浙西雪乡”蔬菜标准地一期项目已于去年开园投产,建成连栋与单体钢架大棚6万㎡,以及容量900m3的蓄水池,配套微蓄微灌、肥水一体化、冷链物流等设施,可年供优质蔬菜1000万公斤。目前,临安区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共3.98万亩,形成了以清凉峰、龙岗、昌化、湍口等镇为主的西北部山地蔬菜产业带,以太湖源、高虹等镇为主的东部山地蔬菜产业带,涌现了浪广、国石、上溪、木公山等一批市场知名度高的蔬菜专业村,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8000元。
眼下,该区正在积极谋划打造“浙西天路”蔬菜产业中轴,培育“1+N”山地蔬菜集群带,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品牌溢价和共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