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件太精致了,拿到手里感觉沉甸甸的,满是阿姨们的心意!”不久前,“浙BA”杭州赛区钱塘战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应援礼——由“钱塘湾嫂”团队赶制的30余件手织篮球挂件。
钩针技艺是“湾嫂”团队核心成员高老师的拿手绝活。从构思到制作,“湾嫂”格子铺的灯连着亮了三夜。细腻的手工小物,代表着“娘家人”永不缺席的支持,也为赛场上挥洒汗水的球员带去了激情拼搏的动力。
事实上,手作的价值不仅限于为赛事添彩。近年来,在杭州市妇联引领带动下,有不少巾帼共富工坊,正以手作为特色,坚持“一坊一品”差异化路线,吸纳周边闲置劳动力灵活就业,为宝妈、待业青年、残障人士等搭建价值再造的舞台,实现了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变。
比如“湾嫂”所在的钱塘区,在区妇联指导下,已形成9个基层巾帼共富工坊,涵盖了手绳编织、毛线钩织、藤编技艺、非遗刻纸、衍纸手工等多个品类。这些匠心独运的作品,借着杭州亚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东风,从社区走向世界,拓宽了展销渠道的同时,也通过将部分收益捐赠给困难群体的公益形式,构成了区域“温暖经济”的底色。
离家近、上手快、可复制是这类工坊的共性。2023年6月,临平区塘栖镇妇联借助镇级共富基金启动了三个共富项目,其中一个就是“塘姐姐”巾帼共富工坊,主打羊毛毡产品,从小件手办到家用围巾应有尽有。
而工坊瞄准羊毛毡赛道的想法,来自塘栖镇专职妇联副主席金英的一次逛集市——“看到了这类产品,觉得既美观又上档次,就买了材料回家尝试,发现做法还挺简单,后来就发展成了工坊的特色。”去年一年时间,“塘姐姐”创造了10万元销售额,还亮相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八届杭州文博会,开出了线上店铺,深受市民喜爱。
此外,以麻编鞋制作工艺闻名的萧山浦阳,立足当地产业特色,与辖区多家企业、协会等合作,发展出了以鞋业来料加工为主业的“浦阳伊家”巾帼共富工坊,并一步步扩张版图,借由“谢径安”共富品牌,将共富成果从谢家村拓展到桃源村、安山村,吸引了许多妇女通过双手勤劳致富,收获家门口稳稳的幸福;西湖区转塘街道外桐坞村,借力毗邻的中国美院艺术资源,将美丽庭院改造为“秀空间”生活美学馆,动员乡村女性进行主题文化活动和艺术实践,发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乡村“变形记”……
手作是有温度的,更能创造财富。目前,杭州共有巾帼共富工坊678家,带动女性从业人数2.8万余人,发放年加工费3亿余元。“你点单我送课”的“巾帼共富学堂”正精准助力女性技能培训,为就业创业迈出第一步打好基础。罗云妍等一批工坊女当家作为区域共富带头人,也正带着她们的“致富经”,融入“妈妈的味道”共富市集,共同打造巾帼共富品牌。“做点手工活,打发时间,增加收入”,逐渐成为不少青年家门口致富增收的新选择。
今后,市妇联将继续全力推进巾帼共富系列行动,以“妇联+项目+基地”模式,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链”探索巾帼共富工坊新模式,做实各类巾帼共富联合体,构建巾帼共富新矩阵,让更多来自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成为强村富民的新引擎,为杭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注入温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