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在高山保护站。
清凉峰上,每个保护站里都有一张郭瑞的单人床。一年有一百多天,他都要穿梭在山林里,最多时一天要走4万多步。
郭瑞是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12年来,他坚守在高山保护站的科研岗位上,率领团队创新性地实施浙江省“旗舰物种”华南梅花鹿栖息地修复和全国首次野外放归。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清凉峰上华南梅花鹿数量增长至300余头。
今年6月,用科技反哺青山,见证杭州生物多样性的郭瑞获评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
“每次看到梅花鹿在林间自由觅食,我都无比自豪”
总面积超11000公顷的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生物多样性的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梅花鹿和安吉小鲵。清凉峰上分布的梅花鹿南方亚种,是目前仅存的三个野生亚种之一。
“这就是梅花鹿的脚印,从脚印大小判断,这是一只母鹿。”郭瑞指着湖边山坡上的一处碎泥,“还有这儿,是梅花鹿经常下来喝水的地方,有个很明显的打滑痕迹。”
“每次看到梅花鹿在林间自由觅食,我都感到无比自豪,怎么看都看不腻。”如果郭瑞在野外看到热气腾腾的梅花鹿粪便,那可太高兴了,“这可是买彩票中奖的概率,要立马下手采集”。
通过取粪便的分子样,可以摸清保护区内梅花鹿的遗传情况。即便梅花鹿种群扩散出去了,也能查清楚它们的来源:是不是从清凉峰走出去的梅花鹿“后代”。
2019年,保护区启动了华南梅花鹿野外放归试验,这些年已成功放归80余头梅花鹿,其中有22头戴上了郭瑞他们独创的“项圈”。北斗卫星追踪项圈能传输梅花鹿的实时定位数据,项圈上的相机还会自动拍照,当梅花鹿跑到有手机信号的地方,图片便会传输回平台。
郭瑞曾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一只母梅花鹿身旁多了一头鹿宝宝。这张照片非常珍贵,说明野外放归的梅花鹿已经能够正常繁育,建立自己的种群,野外放归得到了阶段性成功。“清凉峰保护区是梅花鹿的核心分布区,现在梅花鹿种群向外扩散的趋势很明显,证明我们的保护有了显著成效。”
“搞科研坐在办公室里是出不了成绩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郭瑞是陕西汉中人,从小跟着父母在田里干活,对农学充满兴趣。本科四年,他几乎看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生命科学类的书籍,埋下了科研梦想的种子。
研究生面试时第一次来到杭州,他立刻喜欢上了这座城市。于是他选择了浙江农林大学“森林保护学”专业,从此开始了和清凉峰的缘分。
安吉小鲵生活在清凉峰海拔1600米的沼泽地内,为了找到造成其种群数量无法发展的原因,从2016年开始,郭瑞每十天半个月就要去看一次,胶鞋都跑烂了好几双。
“我们把卵胶囊带回实验室孵化,温度、湿度模拟安吉小鲵的生长环境。等到这些安吉小鲵长成亚成体的时候,再送回大自然。”
一次大雪过后,同事们说在这么厚的雪中爬山十几公里太危险,都劝他别去了。但为了监测数据不间断,掌握关键期的繁殖生态及行为,郭瑞出发了。
十几个小时后,全身湿透的郭瑞回到保护站,兴奋地大喊:“今年发现的卵胶囊数量,比去年多了20多对,证明我们的方法有效,安吉小鲵繁育的关键点找到了!”
郭瑞团队首创人工干预方法,使世界极危物种安吉小鲵卵胶囊数量增长35%。2020年7月30日,在清凉峰龙塘山区域的一片水域,100尾安吉小鲵亚成体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这是杭州地区首次实现安吉小鲵的野外放归,不仅标志着安吉小鲵仿生态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更让郭瑞看到了安吉小鲵种群壮大的希望。
“看到野生动物,以前靠缘分,现在靠科技”
野生动物警觉机敏,听到人声,就会藏匿或者逃走。郭瑞和团队想尽各种办法,构建起了清凉峰保护区野生动物综合监测体系。
2008年,清凉峰保护区率先引入红外相机监测,至今每1平方公里都覆盖有至少1台红外相机。散步的勺鸡、觅食的小麂、衔着草飞过的松鸦、成群结队经过的猕猴、捕食中华蟾蜍的蛇雕……这些神秘的生灵都在科研工作者眼前一一展现真容。
“以前看到野生动物要靠缘分,现在通过红外设备,我们可以看到梅花鹿宝宝吃奶,小鹿耳朵贴着鹿妈妈讲悄悄话。”
但红外相机的电池和存储有限,郭瑞和同事们隔一阵子就要去采收数据、更换设备的电池,常常早晨5点出发,一天要走20多公里。
红外相机的原理是热感应,两栖动物属于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拍不了,而且红外相机所拍摄的区域有限,林冠层的鸟类也无法涉及。于是,团队又引进声纹监测仪,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监听。树冠层的鸟鸣,地上兽的声音,溪边的蛙叫虫鸣……通过分析这些声音,科研工作者摸清了清凉峰上物种的种类和分布,并借此深入挖掘它们的行为特征。
截至2024年底,郭瑞和团队先后发现并发表昆虫新种20余种,这些昆虫最大1厘米、最小1毫米,要发现它们不仅仅需要仔细认真,更需要野外的不断采集和实验室内的反复核对——耗时耗力,但值得。
2019年,郭瑞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成员·青年科学奖;2020年,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创新小组第一批成员。
向全世界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杭州故事
2025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郭瑞有一个心愿:向全世界讲述、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杭州故事。
跟着郭瑞行走在清凉峰大山里,就像参观一座鲜活的“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他每走一步,都像翻开了一页百科全书——
“这是四照花,五六月开花;这是灯台树,梅花鹿特别喜欢吃灯台的嫩芽。”
“这是拐枣,冬天打霜后的果子很甜;草底下这条蓝尾巴看到了吗?它是四脚蛇,学名蓝尾石龙子。”
……
更直观的感受是群众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今年上半年,临安区就有82起野生动物救助电话,多数是为受伤的鸟类,有一例是一头野生梅花鹿摔伤了。
从清凉峰的云雾深处,到西湖边的草木之间,野生动物的迁徙、栖息与生育,记录着一座城市生态文明的进程。作为新时代的守山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守护者,郭瑞说,“我会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清凉峰的生物多样性,发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青年创新小组成员的作用,带动全国保护区青年一起努力,讲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杭州故事、中国经验。”
用脚步丈量每个山头,更用热爱守住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