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朱凤标故居。
早年的朱凤标故居。(摄于2009年)
2014年9月24日《杭州日报》区县(市)新闻版以整版篇幅报道朱凤标故居修缮工程进展情况
在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有一处古色古香的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凤标故居,当地百姓称之为“榜眼墙门”。
最近,故居热闹了起来。一拨又一拨的访客,让故居成了村里最火爆的“打卡点”。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10月正式开馆以来,故居访客人次已破万。
头条·记忆
从“榜眼墙门”到文保地标
朱凤标故居是萧山现存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萧山老一辈人也习惯性地称故居为萧山“大宅门”。走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典型的徽派风格建筑,复古的砖雕和质朴的古训相映,勾勒出典型的江南水韵。
朱凤标是南宋大儒朱熹的第二十一世孙,历任三朝五部尚书。为充分展示朱凤标一生及其传承下来的家风传统,在展陈布置前,工作人员至少去了7次故宫。最终,故居按修身、齐家、治国、闻天下四个篇章进行展示。
其实,很多本地的年轻人都不知道朱凤标的故事。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官宅,在岁月侵蚀下,曾经岌岌可危——墙体坍塌、梁柱霉烂,屋顶瓦片大面积脱落。这些年《杭州日报》一直在关注这座古建筑,曾助力推动其修缮保护,还专题组织“榜眼墙门 清廉家风——‘萧山相国’朱凤标纪念座谈会”,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
城事·焕新
清廉血脉的当代传承
20多年来,新塘街道分批次对故居进行了修缮,故居在去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鉴于朱凤标“秉公无私,端正不阿”的风骨深植于其家族,开放当日,“清如许 家国安”杭州市家风现场会在此举办,为故居增添了新的时代意义。
在朱凤标的影响下,他的后辈涌现出了著名鉴定家、书法家朱家济,著名文博大家朱家溍,建筑涂料界泰斗、醇酸调和漆发明人朱传棨等名人。
清廉永不过时。在新塘街道相关负责人看来,朱凤标为后世树立了典范,他的清廉精神对于当代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近年来,故居荣获了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萧山区清廉家风教育基地、萧山区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等殊荣。不久前,新塘街道与致公党萧山区基层委在故居联合发布“明志·清风”品牌之“同心说”系列课程,将清廉文化与“同心同廉”实践教育基地深度融合。
“这里不仅是文化赋能的载体,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次契机。”据新塘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未来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该村正在推进的游客中心项目,将有效补齐故居运营的空间短板,有助于提升故居访客的体验感,打造一个独具辨识度的文化体验型旅游目的地。
亲历·回声
“提升知名度,以文化聚人心”
“可以把周围的道路改名为‘相国路’‘学士路’‘榜眼路’,提升故居的知名度。”见证了故居变化的徐伯庆老先生,自幼在故居旁生活,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故居,了解故居,这对文化的挖掘传承有好处。”
“街道正在与市级文化特派员潘星伊老师合作拍摄《少年朱凤标》微短剧,将生动地呈现朱子家训的故事,以文化力量聚人心。”新塘街道文化工作负责人表示,故居还在不断修缮提升。目前开放的空间属于西厅,后续东厅也将进行装修布置,打造一个全新的碑帖中心,从而更好地增强区域文化底蕴。
《寻找“头条里的城事”》栏目发起全城故事征集——记忆中的老地标、迭代升级的产业园、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或是与这座城“双向奔赴”的闪光瞬间,只要你的故事里有杭州温度,不妨扫描右边二维码,登录杭州新闻客户端,分享你的“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