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这‘环保金’又能换垃圾袋了!”72岁的赵大爷举着手机,向志愿者展示“墅袋熊”小程序里的积分。
在拱墅区体东社区骆东小区,这个曾因不会用智能手机而发愁的独居老人,如今成了再生资源回收的积极分子。这一幕生动缩影,折射出拱墅区创新推行的可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在老旧小区“落地生根”,撬动着基层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双重变革。
走进骆东小区,楼栋间悬挂的“党员家庭示范户”标牌格外醒目。在小区党支部书记陈莲英带领下,32名“环保先锋”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按楼道划分责任区,挨家挨户敲门讲解“墅袋熊”使用方法。“刚开始很多居民觉得麻烦,我们就先从党员家庭做起,再带动邻居。”陈莲英回忆,试点初期小区参与率仅12%,通过“党员带头分、群众跟着学”的模式,如今80%以上住户都注册使用了回收平台。
68岁的陈奶奶是“银龄课堂”的首批学员,如今她不仅自己熟练操作,还主动当起楼道宣传员。“每次用积分换完日用品,我就在业主群晒图,邻居们看了都跟着注册。”这种“传帮带”效应,让垃圾分类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数据显示,骆东小区日均可再生资源回收量从0.1吨跃升至0.5吨,其他垃圾日产量从6桶减少到4桶,绿色生活方式正成为社区新风尚。
在拱墅区,像骆东小区这样的试点并非个例。全区通过政企协同机制,从12家报名企业中优选3家承担上门回收服务,形成“市场运作+政策撬动”的良性循环。区城运集团开发的“低价值可回收物管理平台”,集成用户管理、订单跟踪等12项功能,居民通过“墅袋熊App”下单后,回收人员2小时内上门服务,全程数据可追溯。
针对老年群体,拱墅区创新推出“线上+线下”立体服务:线上制作语音版操作指南,线下开展“一小时现场指导”“银龄课堂”等活动。骆东小区志愿者小田连续3天上门教学,帮赵大爷解决了操作难题,这种“一对一”服务已覆盖全区68位老人。“我们不仅要建平台,更要让每个居民都能便捷使用。”拱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分类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29日,全区App注册量达37567户,订单总量6.7万单,累计回收低价值可再生资源2948.2吨,日均回收量稳定在30吨。
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拱墅区生活垃圾总量为23.44万吨,在全区户籍人口增长1万人的情况下,总量保持平衡。值得关注的是,5月居民重复下单率接近30%,说明回收习惯正在养成。“我们不仅要算回收量的‘经济账’,更要算生态保护的‘长远账’。”拱墅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分类办)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将启动低价值可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建设,并探索“环保金+物业费抵扣”等更多激励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