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遇上生物医药,看钱塘如何抢占“奇点”
时间:2025-07-08 10:45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8.jpg


东沙湖和智慧谷。


9.jpg


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研发人员在实验室内工作。


借力AI,杭州药企最近多次上头条:

6月19日,德睿智药自主研发的首款AI设计口服小分子新药MDR-001片临床取得成功,未来有望给超重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几天后,泰德医药(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家专注于多肽药物研发与生产的国际化公司市场份额已高居全球第三……

从AI驱动新药研发到AI助力闪耀资本市场,这两家企业出自同一个地方——钱塘(新)区。在浙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战略布局下,坐拥杭州市一半生物医药产业体量的钱塘,要如何进一步放大“AI+生物医药”的优势,使其成为建设“中国医药港”核心区的一张王牌?这个产业大区正在进行的创新实践,让一些答案浮出水面。


重构药物研发密码,让新药跑出创新“加速度”

一本泛黄的《本草纲目》,成为德睿智药创始人牛张明与制药结缘的“信物”。“我爷爷是一名中医,我很小的时候他就送给我这本书,可能这就是我和制药之间的缘分吧。”

赴瑞典留学后,牛张明先是学习计算机,然后又接触了生物制药,跨界的科学背景让他对于制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位从小在中药香气中长大的创业者,开始考虑用人工智能技术重写现代制药的“配方”。

“简单来说,我们希望通过AI工具,重新定义制药的过程。”自2020年落地钱塘以来,德睿智药专注于构建一站式新药研发平台Molecule Pro™,在数字世界中模拟推理实验结果,快速预测出最有希望的候选药物,省去传统实验中耗时费力的试错过程。

比如,他们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口服新药项目MDR-001,启动后8个月内、合成不到100个全新的小分子即完成了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确认,并在19个月内获得了美国FDA的新药临床批件。“对比传统的方法,我们节省了1.5到3年时间,还有50%的研发成本。”牛张明自豪地表示。而这,也正是AI带来的力量。

随着“基模五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阶跃星辰、智谱AI、DeepSeek的普及,AI逐渐深入千行百业。对此,钱塘积极布局多个应用大模型,让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入产业,这也是该区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

早在2020年,该区便与浙江大学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智药院”),依托浙大智药院的靶点发现大模型和小分子药物设计技术,助力钱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一个确定靶点的发现,是决定药物研发的基础;另外AI还可以用于化合物的设计和优化,显著提升分子生成成功率和有效性。”浙大智药院副院长曹戟介绍。

“我们多条管线都得到了浙大智药院人工智能制药技术的辅助,帮我们拓展研发思路、节约大量时间。”杭州禹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誉怀介绍。目前,禹泓医药已顺利完成A轮融资,估值近8亿元。“我们正在研发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小分子药物,如果顺利上市将是该领域全球首创新药。”胡誉怀说。

如今,一场“AI+医药”的化学反应正在持续发酵:截至目前,浙大智药院已累计孵化7家药企,注册地址都在钱塘(新)区。


紧盯科学前沿领域,提前布局“拥抱奇点”

上周五,浙江生物医药人才齐聚钱塘,参加浙江省海高会生物医药分会年度工作会议,“破界”“AI”成为现场讨论的热点话题。

“当AI遇上生物医学,未来有可能改变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比如,将来可能会产生生物医学的‘超级大脑’,彻底颠覆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在现场感慨道。

或许,这就是未来学家雷·库兹威尔在《奇点临近》这本书中提到的“奇点时刻”。如何拥抱“AI奇点”?考验的是决策者的眼界与智慧。在钱塘,这样的布局早已启动。

“13年前,我就在钱塘(当时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AI+生物医药的尝试,当年国内第一例医疗AI影像产品就是在钱塘诞生的。”杭州健培科技董事长程国华表示。在这个基础上,2023年,健培科技成功启动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医院。像这样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AI应用场景,在钱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学习全球超25000份前沿研究成果,可快速精准地与医生、科研人员及家长交互沟通,诊断窗口提前至18月龄、筛查准确率超85%,助力“星星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打造的全国首个孤独症智能体“StellarCare AI”;

刚出院的病人正在散步,他的心率、呼吸、体温等数据被胸前一枚AI贴片实时传输到几百公里外的医生电脑上,让患者既享受自由,又获得专业守护,这是杭州唯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医疗新变革……

现在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当初种下的种子。当许多地方还在观望AI与生物医药的融合前景时,钱塘已凭借长期主义者的战略眼光,推动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六链融合”,在这条新赛道上牢牢卡住领跑身位。

产业链方面,这里既有临床前研究企业,也有浙大一院、邵逸夫医院这样的临床试验平台,还有审批上市、产业化生产、销售等全链条平台,为企业构建全链式产业生态;

人才链方面,推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青年人才招引等人才引育政策,首创“钱塘举才官”制度等。就在几天前,从钱塘赛区走出的杨尚晖团队凭借“加速器驱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项目从518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第九届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特等奖;

金融链方面,钱塘产业基金合作总规模已超450亿元,投资区内企业266家次,投中71家(准)独角兽企业。比如钱塘和达产业基金作为首轮投资者在2021年投资泰德医药1亿元,见证该公司从初创到上市……

在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路口,钱塘正以先行者的姿态,为“健康中国”书写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