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梨 共生”
“堡坎 寄生石斛”
寄生在石缝、梨树、松树上的“近野生”铁皮石斛,你见过吗?在杭州萧山戴村镇的佛山村内,就有这样的一个种植基地。
6月下旬,处在半山腰的萧山萧南家庭农场内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堡坎石缝间,铁皮石斛伸出一簇簇青碧茎条,或横向延展,或顺着小树桩纵向延伸;梨树与松树的枝干上,一丛丛石斛茎条饱满,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梨树、松树自身长出的枝条。
“在这里,有树的地方就有石斛,石缝也能生金!”农场主郭红兰自信地说。十多年前,她和丈夫陈周火从媒体转行做农业。陈周火祖籍是有着“中国药材之乡”美誉的浙江磐安,从小,他就对药材耳濡目染。于是,夫妻俩也将创业目标瞄准了中药种植产业,立志种出非野生却接近甚至优于野生品质的石斛。
铁皮石斛被誉为“人间仙草”,其对温度、湿度、光照、水源等生态环境要求近乎苛刻。夫妻俩经过多方考察,最后选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戴村镇佛山村。
“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幸运的是这几年成效还不错。”郭红兰介绍,来到佛山村,他们首先探索的是斛梨共生的模式。
春天梨树抽芽展叶前,他们将驯化两年的石斛苗用麻绳环状系于离地60厘米以上的枝干;待到盛夏,浓密的梨叶为畏晒的石斛撑起天然凉棚;秋冬叶落,石斛又能毫无遮挡地沐浴暖阳——这种顺应天时的“拟境种植”,可以让石斛“近野生”生长,其花青素含量远超大棚种植的同类。梨树周围的地上悄然放置着沾有四聚乙醛的黄瓜片,这是给石斛天敌蜗牛设下的“温柔陷阱”。“这样一来,蜗牛爬上树干啃食的情况就少了很多。”郭红兰说,农场采用“人种天养”的方式,尽可能还原石斛的野生生长环境,从种植到采收的全过程不施任何农药化肥,也不刻意进行除草除虫。
更令人惊叹的是那些倔强生长于堡坎石缝间的石斛。这也是夫妻俩这两年的新探索。
郭红兰弯下腰,指着一处石缝说:“看,苗子塞进去,用小石块卡牢固定就行。”看似原始的操作,背后是对自然法则的精准“拿捏”。为了应对恼人的梅雨天气,他们创新定制了防雨小树桩,通过树桩插入式种植确保四面通风,巧妙化解了石斛根茎黑腐的威胁。炎炎夏日,他们还在堡坎上方架起了一层黑网,既可以滤去骄阳的灼热,又可以缓冲山雨的冲刷。“今年很多人来买我们的小树桩,把长着石斛的小树桩一整个买回去,可以放在阳台,也可以放在办公桌上,边养边吃,还是一个好看的盆栽呢!”郭红兰说。
优选品种、生态管理、精准采摘……郭红兰和陈周火认为,要想种出上乘品质的铁皮石斛,每个环节都很关键。为此,夫妻俩还多次赴省农科院等单位学习取经,将先进的栽培技术和优良品种带回山间地头。
“每年2—4月开花长苗前是石斛鲜条采摘的最佳时机,否则新生的花与苗会争夺茎干的养分。”郭红兰说,采摘后的石斛可以鲜食,可以泡茶、煮汤,也可以磨成粉泡水喝。
目前,农场内共有梨树附生石斛10亩,堡坎寄生石斛5亩,市场均价可达600元/公斤。郭红兰算了笔账,通过梨树共生与堡坎寄生双轨并进,今年农场石斛的总产值预计可以达到22.5万元。
这种“不与粮争田,不与菜争地”的林药立体模式也受到了市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关注和支持。“希望通过进一步示范推广,让这种高效利用林下资源的立体种植模式惠及更多乡村,壮大地方特色中药材产业规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不断铺展乡村共富新路径。”市农技推广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