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白艇身、微昂船头、流线造型,一批即将出口的双体游艇“停泊”在杭州华鹰游艇有限公司的空地上,十多米长、近两层楼高,抬头望去,线条流畅大气的游艇在烈日下泛着耀眼的光芒。
每个从富春江畔正门进入公司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蓝天白云下,一艘艘游艇整装待发,气势不凡,不禁让人联想到它们乘风破浪、出海畅游的场景。
这些名为Aquila的游艇,是华鹰游艇的当家出口产品。就在6月,华鹰游艇与印尼、越南的经销商签约,这是Aquila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一个新起点。
好消息接连传来:今年,公司还向亚太市场的客户交付了一艘A70(A是Aquila的缩写,70代表着游艇的长度——70英尺)游艇。要知道,A70是目前代表华鹰游艇最大规模、最高制造水平的游艇,单价达4000万元人民币。
在外形酷似一艘大游艇的办公楼大厅内,A70大模型“站”在一众游艇模型的“C位”,并被各类中文、英文的奖杯和证书簇拥在中间。华鹰游艇副总经理金音指着3层A70模型向记者介绍,“这是公司花了3年时间研发的游艇,也是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模型旁,摆放着首艘A70下水时研发人员和制造工人的合影照。记者在照片上数了数,游艇前站了足足7排人,其中不少还是“洋面孔”。
今年出货的A70是该产品面世以来的第7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也是公司继美国市场之外的新突破。“原先,美国市场几乎占据了我们出口份额的全部,近几年,美国市场比例已有所下降。”金音坦言,在关税风波影响下,今年公司确实面临不小的困难,然而,华鹰游艇依然选择迎难而上,大力研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
公司大厅正在播放的宣传片中,各类型号的游艇排成V字形,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水面上。从小赛艇到大游艇,从钱塘江驶向太平洋,华鹰游艇已成长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游艇生产企业,母公司——华鹰集团更是经历40年风雨,正在致力于打造一家百年企业。
在华鹰游艇,主动与国际接轨的全球化元素随处可见:身边走过的外籍员工,宣传册上的全球化设计师团队,墙上醒目地写着“聚天下英才,创世界品牌”。
“我们立足全球化资源,打造国际化知名品牌。”金音指了指T恤上的Aquila字样和雄鹰Logo说,“游艇品牌Aquila就是西班牙语——意思是搏击长空的鹰。”
公司最大的生产车间里,4条生产线上排满了正在组装的船体。华鹰游艇采用订单式生产,也就是说,每一艘游艇都来自五湖四海客户的订购需求,其中不少订单来自东南亚各国及澳洲等地。
车间的数字化信息屏上,各类在产产品型号、生产进度一目了然。在一个A45新型号的订单标牌前,工人们正在该游艇内部进行装配工作,许多部件从纸箱中取出,一一装上,水星牌马达装上了,操作台也已搭好。
新船型代表着新市场、新机遇。今年,华鹰游艇进一步增加了研发投入,新设计3至4款船型。
“研发设计是打开海外市场的龙头,也是我们组建全球化研发设计团队的出发点。”金音指着产品手册说,比如我们了解到澳洲人喜欢钓金枪鱼,便研发专门的钓鱼艇,配备了搜鱼雷达,装配了4个马达,方便发现鱼群和快速跟踪。
为了更贴近用户的需求,华鹰游艇今年采取了很多举措:继续在全球建立服务网点,保证售后服务到位;不惜投入成本去法国、新加坡等地参加知名游艇展,提升品牌影响力;灵活采取营销策略,比如把游艇卖给泰国的度假区,度假区可以提供给游客出海使用……
在车间另一头,有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水池。原来这是小艇的试水池,这也是游艇出厂交付前必备的测试关。“大艇就必须要拉到江上试航。”现场技术人员说,“动力足,牢固性、稳定性可靠,这些都是试水时的关键测试项目。”在车间的出口处,大型拖车旁有一艘大游艇底部已沾上了黄色泥沙,这正是游艇经历过真实风浪的标志。
经受过种种考验,达到国际级标准,华鹰游艇就这样一艘艘驶向海外市场,从门口的富春江顺流而下,沿着钱塘江,冲出杭州湾,驶入浩瀚的太平洋……
【记者手记】
风雨无惧
从小赛艇起家,到10多年前进军游艇产业,华鹰集团的华鹰游艇已成长为亚太地区最大的游艇生产企业。它的故事,恰是中国制造业从“代工红利”向“品牌破圈”跃升的一个微观样本。
游艇并不是奢华消费的代名词,华鹰游艇相关负责人也一再强调,中型以下的游艇正是国外水上运动休闲项目的主流载具。这也喻示着他们的市场有着广阔而富有潜力的开拓空间。
该公司的突围路径,暗合了中国制造升级的三大趋势。即技术破壁、市场破局、品牌破圈。从首台(套)产品的开发突破,到研发设计团队的国际化,意味着它已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在国际贸易摩擦的阴影下,企业并未困守传统单一市场,而是加速布局新兴市场,针对当地文化开发定制化产品,展现出灵活的市场适配能力。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展示,中国游艇的品牌认知度终将逐步显现。
船行大海,难免要遇到顺风或逆风。我们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可以改变船帆的方向。航海老手坚信,风雨无惧,即使是顶风逆行,也可以斩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