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中华艺术宫迎来一场跨越八千年的“对话”——在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览上,萧山农民书画协会创作的《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以农民画形式再现“中华第一舟”(2002年出土于萧山湘湖的跨湖桥独木舟距今约八千年,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独木舟之一),成为展厅最受瞩目的作品。这不仅是乡土艺术迈入专业殿堂的重要一步,更是萧山农民画在视觉艺术表达上的一次重要探索。
“没想到农民画能这样表现史前文明。”淮阴工学院邓佰林教授在画作前驻足良久。画面中央,先民们正用石器“刳木为舟”,周围环绕着湘湖年鱼节、下孙文化村等现代场景。大胆的红绿撞色中,太阳纹、陶片等跨湖桥文化符号若隐若现,形成强烈的视觉张力。
创作者之一项红红介绍:“今年4月接到中国美术家协会的约稿,说是一省一画,我们异口同声说画湘湖。红色,是农民对湘湖文化的热爱。绿色,则用来衬托湘湖湖山。这里有延续八千年的文脉,以全景叙事的视角串联湘湖八千年的文明脉络。”当这艘象征中华文明源头的古舟被“编织”进当代生活场景,八千年的文化层也不再封存于博物馆,而是成为“可触摸的当下”,更成为连接土地、人、文明的纽带。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萧山第十高级中学美术教师胡正好把整个展厅都走了一圈,他自豪地感叹道:“最震撼的,还是我们这幅跨湖桥独木舟。”他介绍说,农民画一般先勾线再填色。但在画跨湖桥独木舟的场景时,创作者更多用了宣纸晕染的自然特色,使得整个画面很有韵味。
的确,画作不仅是艺术品,更成为激活集体文化记忆的媒介。“中华第一舟”是萧山湘湖最核心的历史文化标识,此次借力上海国际窗口,延续了农民画“乡土性国际化”路径。萧山以农民画为载体,将八千年跨湖桥文明转化为可视觉传播的“中国故事”,实现从地方到全国的“破圈”传播。
【记者手记】
期待跨湖桥文化遗址加快走向世界
萧山农民画的“大胆”尝试,把藏在湘湖水面6米以下的“中华第一舟”,从冰冷的考古文物,变为象征“大众共鸣”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符号。这也是文化根脉的当代表达、乡土主体的自信发声、地域IP的破圈实践。
在首届中国乡土绘画(农民画)展览现场,展厅入口处的“金山如画”文创展厅同样留住了很多人的脚步。金山农民画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赴17国展出2700余幅作品,目前其已开发多种文创产品,这是从地方展览到国际表达的“跃升”过程。期待湘湖畔的“中华第一舟”,未来有更多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