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
管道检测机器人。
滨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客厅。
近日,“滨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客厅”正式亮相,成为科技圈的“网红打卡点”。展厅内,宇树科技的机器狗灵活摆动机械臂,向观众作揖;瀚海坤元的“哈喽瓦力”用表情屏模拟人类情绪;华仕管道的检测机器人正模拟地下管网巡检……这些前沿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大显身手,展现了高新区(滨江)在该领域的硬核实力。
滨江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以下简称“小镇”)不仅是高新区(滨江)“一园三谷五镇”产业布局的关键一“镇”,还是杭州市“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同时,作为杭州江南科学城“两轴三片连两翼”总体规划的“北翼”,小镇承载着推动区域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技术突破和场景落地的重要使命。
物理集聚:产业空间的“滨江解法”
走进广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脉科技”),打包纸箱堆满办公桌。“我们要搬新家了,日子定在7月14日!”广脉科技CTO赵丹青难掩喜悦。这家信息通信技术(ICT)综合服务提供商,即将入驻冠山脚下自建的广脉大厦。14.4亩产业用地、近2.5万平方米的空间,承载着企业的百亿市值雄心。
入驻新大楼标志着广脉科技事业的新起点。“在高新区(滨江)的第一个十年,我们在ICT行业稳扎稳打,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如今,依托核心技术,我们正将触角延伸至算力服务等更广阔领域。”赵丹青介绍,新大楼将助力业务集聚与开拓,并为研发中心和子公司提供优质土壤。例如,今年新成立的聚焦算力服务的子公司——浙江广脉智算科技有限公司,届时将一同入驻。
距离广脉大厦约500米的浙江华仕管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仕管道”),是小镇的新成员。今年1月,华仕管道入驻荟鼎智创中心(第一工业综合体)。“我们买了两层,3楼办公,2楼用于研发和展厅。”总经理李玲表示,此举如同“安家”,利于长期稳定发展,且按需购买比租赁更节省成本。
据了解,荟鼎智创中心已入驻企业19家,涵盖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成功创建杭州市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园。相比传统的生产制造基地,这种“产业供地与供楼”双轨并行的模式,是高新区(滨江)破解产业空间制约、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举措。
区别于定位为升级版“标准厂房”的工业综合体,小镇客厅所在的智造谷融合了“产、研、商、住”四大功能,主要用于建设集办公科研、居住服务、城市景观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模力社区”。目前,智造谷已建成投用,围绕“人工智能及数字智造”产业定位开展招商,已积累一批拟入驻企业。
“具身智能产业有独特‘空间基因’,”小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算法企业需算力基建,机器人企业需测试场景,我们已将电力、网络等需求提前‘编织’进建筑。”
下一步,小镇将实施“特色园区、专项基金、产业联盟、专业运营”模式:打造更适宜创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设立产业基金、成立产业联盟、引进专业运营机构,并开展各类论坛与会展活动。
产业集聚:“策源—集成—应用”的三重奏
物理空间的集聚加速了产业集聚。在滨江具身智能小镇的3.5平方公里土地上,“策源—集成—应用”三大高地的齿轮紧密咬合,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在浙江大学的实验室里,广脉科技提供的AI平台设备及集成服务支撑着海量数据处理与复杂科学计算。“高校各学院、实验室的小算力集群存在算力分散、管理困难等问题,尤其在大模型训练时需特定类型算力。”赵丹青介绍,他们打造了统一的高性能智能算力平台,将分散资源逻辑集中,并与算力实验室联合研发智能调度算法:根据课题组任务优先级和需求,动态分配资源,减少等待,提升算力利用效率。
凭借深厚的算力与技术积累,广脉科技正成为小镇发展的核心“技术合伙人”与“生态加速器”。“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算力团队,负担不起自建集群。因此,我们联合国产AI芯片厂商,将算力硬件、高速网络乃至基础机器人训练工具打包成标准化‘算力套件’。企业可像使用普通服务器一样简单部署,快速启动模型训练,大幅降低初期投入和运维复杂度。”赵丹青强调,让企业像用水电一样用算力,这才是策源的价值。
100多公里外的宁波港内,杭州坤时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坤时”)的进港流程系统高效运行:船只进港后,卸船机作业,激光雷达和视频超融合实时扫描货舱,抓斗精准抓取煤,再经皮带机运至堆取料机,全程无人干预。“传统自动化只是将司机移到中控室,我们是用AI取代决策,”董事长朱淑勇用智能导航比喻差异,“好比人类选当前最快路径,AI能预测未来3小时路况,规划全局最优路径。”
智能决策源于其端到端训练系统。坤时利用200多台已投运设备收集的10余年操作数据,训练出能预判物料坍塌、船体平衡、自动防摇、自动掏仓的AI模型。朱淑勇算过账:广西一码头应用该集成系统后,效率大幅上涨,人力成本下降86%,4年可收回近5000万元投入。
在滨江浦沿街道彩虹城一期,华仕管道的机器人正在执行“雨污管网清淤检测溯源排查”。一辆状似玩具车的检测机器人携带缆线进入地下管网,遇需维修处,实时将图像和位置坐标传回终端。
“15年前,一台进口管道检测机器人约需100万元。通过自主研发,我们将其市场价控制在10万元以内。”李玲介绍,企业持续迭代产品,机器人适用管径从300毫米-1800毫米拓展至150毫米-2200毫米,最小可进入直径约手机大小的管道。
“我们与海康威视等区内优秀企业紧密合作,它们作为主营设备配件的上游供应商。摄像头是机器人不可或缺的‘眼睛’,我们在升级机身的同时,也不断提升机器人的‘视力’。这也是选择滨江的重要原因之一。”李玲说道。
诚如李玲所言,企业落地发展,除空间外,更看重产业集聚的“邻居效应”——如上下游产业链集聚降低成本,企业间人才技术交流与外溢等。
截至2024年底,小镇已聚集景业智能、大立科技、长川科技、春来科技、广脉科技等124家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903亿元,其中具身智能及相关企业106家,实现营收871亿元。
具身智能的爆发需三股力量:算力驱动“大脑”,场景淬炼“身体”,生态连接脑与身。在小镇相关负责人看来,当这些要素在物理空间产生化学反应,杭州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