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放飞想象用心作画。
杨瑾瑜小朋友展示她的作品。
当芦苇荡化作梁山好汉的隐蔽迷宫,当荷叶变身扈三娘的盾牌,西溪湿地的草木间正生长出别样的水浒江湖——“童眼观西溪,丹心绘水浒”首届西溪与水浒少儿绘画大赛征集持续升温,300余幅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作品纷至沓来。
这些作品不仅藏着西溪湿地草木葱茏的生态密码,更藏着孩子们对水浒文化的“现代演绎”:文化的生命力在创新中延续,自信的底色也在笔尖悄然铺展,让传统文化在童真创意中绽放出跨越时代的活力。
令人瞩目的是,这场扎根本土文化的艺术大赛,更吸引了国际目光——韩国艺术家带来跨文化视角,美籍华裔小画家以画笔解读水浒精神,让水墨丹青成为连接中外的文化桥梁。
小画家给水浒人物“换装备”
近日,西溪湿地里一堂特殊的艺术课热闹开课。孩子们穿梭于“水泊梁山植物档案馆”,在芦苇荡、睡莲滩等湿地景致中,探寻《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江湖印记”。
在这场“水浒植物寻宝”活动中,湿地植物成了孩子们创意的“钥匙”:芦苇荡被想象成天然屏障,水葫芦化作武松巡逻的“漂浮座椅”,香蒲变作林冲的“软剑”,盛开的睡莲则成了传递“梁山密信”的使者。
木木老师介绍,课程以“水泊梁山植物档案馆”为切入点,是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梁山好汉的“藏身地”是一片充满水生植物的“芦苇荡”。“植物既能做食物、武器、藏身地,也能入诗入画。”他解释,这种“植物+水浒”的跨学科体验,能打通自然知识与文化想象力,让孩子们从植物形态出发,结合水浒人物设定,为创作积累鲜活灵感。
带着湿地里的发现,孩子们走进杭州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的“梁山创意工坊”。主讲人王晓君老师是韩国Articolle思维艺术教材的作者,她结合了教材中“三维创作引擎”的教学模式,让创意进一步落地——结合故事化任务、多感官体验与科技辅助,引导孩子们从文化的“临摹者”变身“再创者”。“扈三娘的盾牌会不会是一片荷叶?”“武松能把芦苇编成隐蔽迷宫吗?”这些代入感十足的问题,让抽象的水浒人物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也让创作思路越发清晰。
童心画笔架起文化桥梁
当本土少年在自然与经典的交融中迸发灵感,这场植根于西溪湿地的文化盛宴,也正以画笔为桥,引来国际视角的共鸣。
“绘画是孩子理解传统文化的‘时空胶囊’,更是跨文化传承的密钥。”韩国青年艺术家Chris的观点,道出了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价值。他举例说,当孩子们画扈三娘的红妆与铠甲,“巾帼英雄”的形象便从文字变得具象;当张顺从“浪里白条”化身为“荷花精灵”,人物便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10岁的美籍华裔小画家杨瑾瑜,则用一幅《莲滩鹭影玉麒麟》诠释了她对水浒的理解。读过《水浒传》后,她以西溪莲花滩为背景,让卢俊义手持麒麟黄金矛立于莲花白塔间。“卢俊义身上有贵气也有侠气,就像西溪湿地,既是帝王寻兴的繁华地,也是文人归隐的淡泊处。”她的解读,让水浒人物与西溪意境完成了一次巧妙的跨时空对话。
这场绘画大赛,恰是一次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创新尝试——依托西溪湿地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脉,结合水浒文化展示馆、蔡志忠美术馆等文化地标,孩子们在实地探访中理解经典;而国际参与者的加入,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吸引力。
“我们希望通过大赛,将地域生态、文学经典与青少年美育结合,推动西溪水浒文化传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大赛将进入评审与作品展示阶段,更多创意佳作将陆续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