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滨江 贡献高新力量
时间:2025-07-31 10:05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6.jpg


7.jpg


滨江全景。


8.jpg


中国网络作家村。


9.jpg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


10.jpg


白马湖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做试验。


11.jpg


自贸大厦。


抢拼、得分!在区域经济的“浙BA”赛场上,高新区(滨江)经济运行情况实现近六个季度最好水平。

作为我省挑起经济大梁的“核心球员”,高新区(滨江)在今年“上半场”表现亮眼——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0亿元,增长7.3%。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65亿元,增长15.4%,列全市第一。捧回“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的高新区(滨江),以创新提质、产业提能和改革提效之姿,拼出了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今年是杭州高新区成立35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7月31日,滨江将召开区委六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创新发展增动能、实干争先增才能,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力打好“十四五”收官战,奋力推动创新滨江建设开新局谱新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高新力量。


A.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 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上先行示范

5月末,由浙江省统计局、省科技厅发布的《2024浙江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出炉,滨江区蝉联全省第一,其中,滨江在科技人才规模指数、科技人才效能指数、科技人才环境指数三个维度均位列第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的力量,涌动在滨江。目前,高新区(滨江)创新指数、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专利创造力百强企业数等均列全省首位。从发明成果来看,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新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均列全省第一。

日新者日进也。高新区(滨江)引领创新、服务创新的步履不停:1月召开全区科技创新大会,向着科技产业高峰再攀登;5月则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人才活动周,发布青年人才创业“青链”行动计划,持续为人才提供政策和服务礼包。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探索推进教科人一体改革的滨江实践已经渐次铺开——白马湖实验室以“先研后股”模式建制引进 “新型全固态储能电池技术”团队,为团队提供“第一桶金”开展成果转化。后续公司设立时可按照股权分配原则进行约定,由未来市场公允精准定价,解决前沿技术“雏形期”定价市场失灵问题。改革点燃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团队提前半年完成首个里程碑研发目标,未来,一块薄似压缩饼干的固态电池,或许可以改变新能源产业格局。

目前,白马湖实验室“先研后股”、林东新能源“校企双聘”等入选“创新浙江”典型案例,此外,高新区(滨江)还在深化创新平台分层分类管理,全面落实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机制,并将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人才纳入区级人才分类认定目录。

“高新不高新、关键看创新”,杭州高新区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强,要加快建设能力更强、生态更优、效率更高的创新滨江,高新区(滨江)将深化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上先行示范。比如,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方面,该区将健全人才有序流动政策体系,出台“校企双聘”支持政策,探索“编制在高校院所、贡献在企业”合作模式,推进“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聘机制,联动高校和企业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互聘共享”。优化人才分类认定,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持续放大创新平台、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人才评价自主权。


B.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先行示范

5月31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期间,高新区(滨江)启动大视听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事吸引更多人才和项目,参与技术革新,激活大视听产业澎湃动力。

锚定大视听产业,探索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新路径,高新区(滨江)底气颇足。作为文化贸易出海的前沿阵地,2024年,高新区(滨江)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出口额突破12亿美元。企业更是在融合创新方面硕果满枝,比如,网易自研的Messiah、Neox等引擎,成功在手机上实现主机或PC端才有的渲染效果;网易伏羲多款AI新品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今年上半年,该区紧扣“文化+科技”繁荣人文经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区文化产业营收增长14.2%。文化产业释放潜能只是高新区(滨江)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剖面。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互促共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两翼。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高新区(滨江)始终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高新使命,加快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跨区共建滨萧、滨富特别合作园(区),形成了“一园三谷五镇”的产业布局。

今年上半年,该区建设“中国数谷”1号孵化加速器,实施国家高端医疗装备推广应用项目,推动大设施实现“沿途下蛋”,入选省级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布局清单2家,新增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12家、新认定省专精特新企业42家。

此外,为了服务产业生态,该区还在政策和制度探索方面持续加码,全面落实“8+4”政策体系,发布现代服务业、低空经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政策,兑现产业扶持资金46.8亿元、增长23.5%,惠及企业六千余户;率先探索数据跨境负面清单机制,落地全省首个自贸试验区数据跨境服务中心,促进跨境服务和人才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全力稳外贸、稳产业、稳企业,上半年累计进出口额569亿元、增长11.9%,服务贸易进出口额32.8亿美元,位列全市第一。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建设创新滨江的关键路径,接下来,该区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先行示范,聚焦“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和产业生态保障赋能,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

未来,高新区(滨江)将越来越“机”智,该区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研发、算法模型应用和标杆场景建设,全力争取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机器人产业集群协同区晋升核心区,争创具身智能机器人特色小镇。同时,该区还将加速零磁医疗装备产业成熟,协同推进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推动“数据+海洋产业”“AI+海洋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强化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C.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核心变量 在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上先行示范

7月1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正式宣布,宇树科技从全球95个国家780家参评企业中胜出,获得2025WIPO全球奖,这是知识产权领域全球最高荣誉首次“花落浙江”,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家中国机器人企业获此殊荣。

宇树科技以硬核实力“摘金”,也折射出高新区(滨江)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决心。在人工智能发展风口上,杭州是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布局的重点城市,承担着国家重要战略使命,而高新区(滨江)拥有数据要素改革、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软硬兼备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人工智能这个赛道上乘势而上、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抢占先机。

企业成为高新区(滨江)抢占人工智能产业赛道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高新区(滨江)已有30多家企业训练发布超40个模型,应用领域涵盖电力、金融、智能制造、传媒等领域,截至今年一季度,其中11个大模型已通过中央网信办人工智能生成式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列杭州第一。这些大模型“装”进手机、汽车,嵌入工厂生产线,融入消费场景的进程已经按下加速键,已经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脱颖而出,抢占先机。

同时,高新区(滨江)在上半年动作频频——积极创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小镇,为推动区域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技术突破和场景落地提供阵地,小镇已集聚具身智能及相关企业106家。前不久,杭州高新区(滨江)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上半年)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名单,扛起了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地、场景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的使命。而在制度破题方面,在2025中国数谷·西湖论剑大会上,“三数一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杭州试点任务阶段性成果发布,也展现了该区在加速构建“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发展新格局的“滨江实践”。

接下来,高新区(滨江)将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核心变量,在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上先行示范,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该区将在语料、算力、模型研发和应用培育四个方面发力。比如,全力构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成海洋数据可信空间等全国领先的行业数据空间,培育一批“领军型”“成长型”数商企业;强化开源模型生态建设,加强“芯模联动”、软硬融合,推动AI芯片、服务器、存储等上下游软硬件企业集聚等。

乘势而上,实干争先。高新区(滨江)将全力建设创新滨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排头兵,为高水平“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