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杭州市全民健康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法律、政策文件,要求各地加强健康治理领域的法治建设。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健康法治建设”;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与此同时,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和恶性肿瘤患病率增加、健康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等新挑战,及时总结固化我市健康城市建设特色经验、加快健康促进立法工作势在必行。
《条例(草案)》共10章51条,旨在从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生活、数智健康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全民健康促进体系,为我市持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在健康服务方面,致力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涵盖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等内容。《条例(草案)》还特别提出了探索建立生前预嘱制度、促进职业人群健康、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等内容。
健康保障方面,《条例(草案)》提出,将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覆盖范围扩大至非我市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创新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模式;完善健康人才政策,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发展机制;规定多部门应当协同建立健康领域信用体系。
健康生活方面,倡导公民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控烟限酒,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明确家庭和个人应当提升体重管理意识;鼓励高盐高脂高糖加工食品、酒精饮料销售者设置健康提示标识;探索建立健康积分奖励机制,激励居民参与健康活动等。
我市是全国健康影响评估立法工作6个联系点城市之一,也是唯一的省会城市,《条例(草案)》专章规范了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明确我市应建立该制度,对相关规划、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健康影响评估。
《条例(草案)》还特设“数智健康”一章,固化我市先进经验,探索未来发展。例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进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建设;建立健康促进数据汇集共享机制;以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等。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认为,《条例(草案)》以全民健康促进为重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要,总结固化了我市近20年来健康城市建设的做法经验,有利于加快杭州推进大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同时建议《条例(草案)》要突出大健康理念,健全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治未病体系和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全要素保障全民健康制度体系;突出健康中国示范区建设,在改善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优化健康服务等方面作出创新性探索;着力解决事关百姓福祉的全民健康领域关键问题,如看病难、用药难以及青少年健康难题等;进一步明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加强相互协同;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助推医保、医疗、医药数据融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健康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