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午8点30分,曙光路上的浙江图书馆自修室门口,一个个书包、帆布袋有序排出百余米,自修室门口的“开水杯存放处”放满了水杯。书包袋子的主人们则在不远处等待。
暑假开始后,浙江图书馆每天都会迎来这样的“早高峰”。为了能在自修室有位子,得早早地过来排队,这条排队的长龙,被网友们称呼为“求知路”。
有学生也有老人 7点半就有人来排队
16岁的小王一脸稚嫩,他去年被西安交大少年班录取,现在回家过暑假。连着两个星期,每天早上8点,他准时来到图书馆排队。
作为少年班的学生,小王需要提前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这也是他每天投入最多时间的科目。“同学们成绩都很好,我也……就那样吧。”分不清是专注还是羞涩,小王匆匆结束对话,“我比较内向,喜欢自己学习而已,来这里比较有学习氛围。”
穿粉色T恤的女生小徐刚上高中,平常都在学校住校,“我以前不是个很自觉的人,但是住校之后看到别人是怎么学习的,我觉得学习还是得靠自己,图书馆的氛围能让我沉下心。”趁着暑假,小徐打算狠狠提高自己,回去“惊艳”同学们。
王女士排在队伍末端,能看得出来,脸上有“班味”。她刚离职不久,准备考研,看着几名中小学生忍不住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挺自律的,借着暑假提高自己。”
每天早晨7点半,75岁的张爷爷就会早早来到图书馆,等自修室开门。“以前干苦力活,没有学习条件,养活自己都难。现在来这里看书,想增加点知识。”他顿了顿,又说,“文化是很重要的。”这是张爷爷坚持来浙图的第五年,他喜欢读报了解时事,一扎进去很快一个上午就过去了。
寒暑假人数剧增 有人日常来图书馆“上班”
时间很快到了9点,书包的主人们已陆续归位。浙江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这样的长队其实是每天的常态,尤其是寒暑假期间自修区人数剧增,接近平时的两倍,“要想有位子,8点左右就要来排队了。”
9点,自修室准点开了门。通道里的“长龙”动起来,脚步声、拉座椅声过后,里头很快座无虚席,世界安静了下来。
退休前从事建筑行业的老陈,是自修室的常客。他说,前几年退休后,闲下来很不习惯,他觉得专业技能不可丢,就坚持到图书馆看看书、做做报表,就这样养成了来浙图“上班”的习惯,“走进来就像拂去身上的尘土一样,心也平静了。”
自修室外的“求知路” 引发网友共鸣
读书能照见自己的内心,也能让人到达更远的世界。浙江图书馆自修室外,王女士说,她坚持读书的习惯保持了很多年,“我觉得读书学习从来不该是功利的事,而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三观,如果不学习,对世界的认知就只能被身边人所定义。”
“别说读书太苦,那是我看世界的路。”今年6月,宁波大学毕业典礼上,脑瘫青年尹龙的这句话打动了无数网友。
28日,杭州日报新媒体平台报道了浙图自修室外“求知路”,同样引发网友热议。“我上大学那会儿就这样,我现在45岁了。”“曾经的我们也是如此,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学习型城市,这一刻真的具象化了。”
有网友总结道:“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不过是把‘费力’的过程,藏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网友小安是“80后”,是2001年到2004年读高中的,学生时代寒暑假就常常去自修室。“其实我只在那待半天,最重要是想和同学一起说说话、写写作业,半天就这样过去了。”小安说,二十多年过去,看了自修室的视频,好像桌子也还是那样的桌子,“现在爸爸游泳还在继续游,我女儿都上小学了,没想到这里还是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