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参观者在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的宇树科技展台观看人形机器人展示。
7月17日,在第三届链博会数字科技链展区,强脑科技公司一名右手残疾的工作人员在佩戴了BrainCo智能仿生手后摘取眼镜。
6月28日,2025年杭州市人工智能专场招聘会举行,120多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现场推出1700多个工作岗位。图为求职者在查看岗位需求信息。
“科技副总”翁堪兴在企业做实验。
用户在DeepSeek上提问。
杭州科创新锐力量,火爆全球,迸发新的能量——
宇树科技拿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球奖;通义千问、DeepSeek排名全球大模型榜单前列;群核科技空间理解大模型成为全球空间智能领域标杆模型……
钱塘大潮澎湃起,创新杭州逐浪高。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杭州考察时为“天堂”杭州注入了新内涵: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杭州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坚定实施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大兴科技、大抓创新、大力构建杭州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创新生态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坚定奔向“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
从“电商之都”到科创名城的迭代跃升;从“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一流营商环境,到“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耐心……今年以来,一条条“小龙”一飞冲天、扶摇直上,让创新真正沉淀为杭州的产业特质、城市气质。
厚积薄发、聚势而强,在变与不变的历史洪流中,唯有创新,历久弥新。
当前,杭州以谋划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为抓手,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使之成为杭州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鲜明标识。
长期主义抓创新 科创能级在裂变中跃升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十年前,朱江明为了实现“造车梦”创办零跑汽车。十年长跑中,他选择了一条别人无法轻易复制的全域自研之路。今年,零跑不仅登顶中国造车新势力半年度销量榜首,还“跑”进20多个国际市场。
十年前,韩璧丞在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创立强脑科技,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应用。如今,企业已实现全球首个便携式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10万台量产,突破了消费级脑机接口设备的工程和技术难题。
在时间的见证下,创新种子长成大树,梦想花开聚合聚变,折射出杭州坚定长期主义抓创新的定力。
一群人努力捅破创新“天花板”,背后是一座城科技梦想的升腾。
一张蓝图绘到底,杭州市委、市政府紧扣“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新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了源头活水。
对待科技创新,杭州“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耐心一直没有变。一批新锐科技企业火爆全球后,杭州随之推出的“3个15%”政策,彰显了大抓科技创新的坚强意志: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达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扩围提能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在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杭州实现了急速的跃升:短短几年内,杭州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1+2+33+7+N”的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蔚然成型。同时,杭州还在推动未来科技城争创国家高新区、加快构建国家实验室基地群。
企业是杭州强大的创新主力军。对于杭州,“六小龙”只是水面上的冰山,水面之下还有成百上千条“龙”。
杭州以超100万家的企业总量,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四,且创造了“3个80%和3个90%”的特征:80%的市重大项目由企业承担、全社会研发投入约80%来源于企业、8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技术交易额90%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科创平台和创新主体的提质扩面,协同构筑起创新杭州的坚实基座;科技力量的持续出圈、多点突破,推动杭州创新能级在裂变中跃升。
杭州已连续3年位居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居全国第4。
在零跑汽车生产车间,车辆正在转入最终装配线。
教科人同频共振 人才有序流动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科技、人才是打造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的关键要素,其中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越是爬坡过坎,破题越需要打开格局、打破壁垒。杭州突出“案例就是路径”,敢闯敢试、深入探索,已有不少跳出“舒适圈”的有益尝试,为探索科教人一体化改革搭起了“路”和“桥”。
以人才有序流动共享为突破口,“编制在高校院所,转化在企业”模式打通了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今年以来,杭州“校企双聘”已跑通7个试点案例;推进企业科技特派员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校院企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已签约247位“科技副总”。
每天上午9点,浙江工业大学量子传感技术领域青年专家翁堪兴在学校上课、做实验。午饭后,他赶到企业开会,和团队讨论需求、调试设备。到了晚上,他又带着白天测试的数据扎进实验室。
担任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后,他和企业团队花了几个月研发出动态高精度小型化量子重力仪,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如今,这款重力仪已经跟着科考船多次出海远洋勘探,累计海洋测试面积达到全球之最。
“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一批科研人员赴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职位,是推动人才流动共享、破解高校院所和企业产业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的关键举措,让人才走进企业了解一线需求,奔着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开展研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改革的试验场,高能级科创平台也在努力探索。
白马湖实验室与共建高校的研究生课题100%源自企业真问题、实践100%去往产业真一线;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帮助光电企业科学家建立团队、搭建股权结构,寻找“看得懂”硬科技项目的投资人;良渚实验室创办“双创博士学院”,让博士创业,从有组织的科研向有组织的创业转变,创造高水平科技公司增量……
在杭州,是不是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
今年,杭州进一步升级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不看企业体量、不看营收规模、不看盈利与否、不看人才帽子,而是以处于科技创新前沿、有望突破底层技术、技术改变产业发展格局等为考量,给予320家企业5264个高层次人才认定名额,实现“企业认定,政府认账”。
得益于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南宋临安城“参差十万人家”的开放基因,如今已演变为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的奇迹。今年上半年,杭州新引育顶尖人才25名、35周岁以下大学生17.7万人,全职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实现“零”的突破。
当广大人才将实验室的前沿探索与生产一线的产业升级同频共振,当人才、资本、技术要素在产学研间自由流动,创新活力之城的未来必将更具韧性与活力。
创新要素深度融合 经济发展“新新”向荣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0到1”,产业创新就是“1到100”,两者的融合就如同接力赛的交接棒。杭州跑出漂亮的接力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关键一招。
2022年11月,杭州启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一场打破行政层级、地域限制、信息壁垒,统揽土地、人才、资本、数据等要素优化配置,贯通“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的集成改革拉开序幕。
两年多过去,首选地建设有了质的跨越。36家概念验证中心完成布局、5家中试平台纳入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名单,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速形成战略支撑,四大创新生态圈齐发……今年,杭州还启动“双十平台”“助跑计划”,奋力托举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让更多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为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上半年,杭州完成技术交易额624亿元。一批瞄准世界前沿科技的企业,正在杭州实现精彩的交接棒。
躺着扫一扫,就能判断心梗、脑梗、肿瘤等重大疾病患病风险,全程不到3分钟。虽然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仍在筹建,但其衍生的科技成果迅速在杭州“无中生有”,在全球率先形成零磁医疗设备产业。目前已有30多家医院部署心磁、脑磁成像设备,帮助百姓尽早预警重大疾病。
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就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而科技创新带给杭州的,远不止零磁医学。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在杭州不断被实践证明。
地卫二与浙江大学、中东科技大学联合建造探月机器人;与我国航天龙头企业牵手,之江实验室把算力送上天,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浙江工业大学与科百特校企联动打破发达国家在“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上近50年的垄断……
科技与产业牵手,越来越多的“第一”涌现,越来越多的“空白”被填补,创新的速度和进度从未如此频繁被刷新。
在杭州,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正为杭州开辟出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成为杭州推进新型工业化最强大的动力。
与此同时,杭州积极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合成生物、脑机接口、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大量来自社会和政府的资源,诸如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都被投注到这些新赛道中。
“杭州要做创新的大容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关键路径。”杭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个大容器中的各类资源要素要实现优化整合,就需要重塑生产力布局,给各类主体创造科技与产业耦合的大舞台。
“两新”融合之下的杭州,经济承压奋进、向“新”而兴。上半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5%、9.2%;1-5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3%和11.2%。
这些向上跃动、“新”意满满的数字,不仅表明了科技创新在杭州产业链中的持续攀升,更勾勒出杭州经济向“新”而行的清晰轨迹。
钱塘大地上,一幅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铺展。
当各地考察团络绎不绝,询问着杭州的创新密码时,答案就写在钱江新城的天际线上,藏在实验室无数不眠的灯光中,在“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里。
这里,政府甘当“园丁”,资本化身“耐心资本”,创业者“十年磨一剑”,共同孕育改变世界的科技力量;这里,企业以硬核实力自立潮头,用创新定义未来,并向世界宣告:中国科技创新的浪潮,正从东方澎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