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同心筑沃土 东湖街道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5-07-29 10:26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1.jpg


临平万达广场


2.jpg


荷禹路C出口整洁有序


3.jpg


“小哥公益餐厅”暖“新”上线


4.jpg


万达广场养生集市活动


杭州城东,临平北翼,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正焕发勃勃生机。东湖街道,这座依山而立的产业新城,得运河滋养,聚四方英才,正以昂扬之姿书写着新时代的奋进篇章。

这里是战略要地。作为临平打造“杭州城东新中心”的核心板块,东湖街道锚定智能制造主赛道,汇聚创新要素,培育产业集群,已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这里是服务高地。从党建引领的网格化治理,到“红色力量”助推产城融合;从政企联动的文化赋能,到精准直达的助企服务,东湖街道以“绣花功夫”破解发展难题,让每一家企业都能感受到“东湖温度”。

这里是梦想舞台。创客的激情与城市的脉动同频共振,人才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与产业蓬勃发展的壮阔画卷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政企同心、携手共进的东湖新篇。


精准施策 打好助企“暖心牌”

“多亏街道助企服务专员主动上门,帮我们对接银行解决了融资难题。”日前,东湖街道某科技企业负责人看着刚到账的贷款,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这家专注智能制造的小微企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期,资金缺口成为企业的经营掣肘。街道助企服务员在走访中敏锐捕捉到该企业有潜在的融资需求,当即启动“红色代办”通道,在3个工作日内协调1家银行上门洽谈,3天完成授信审批,量身定制的融资贷款100万元,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这张助企“暖心牌”的背后,是东湖街道创新构建的“双轮驱动”服务体系。它将“党建+金融”的精准赋能与“网格+服务”的温情守护巧妙融合,既为企业送去“及时雨”,又提供持续关怀。

在金融服务维度,街道党工委深入打造“党建+金融”服务矩阵,组建助企服务专班,建立起“一企一策”专项服务机制。通过“线上需求‘直通车’+线下网格走访”,今年以来,像这样通过“党建+金融”服务矩阵获得融资授信的小微企业已有21家,总金额达4558万元,金融活水正精准浇灌着每一株成长的“幼苗”。

在网格服务维度,“支委驻格”机制也持续释放治理效能。241个网格党支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商圈楼宇,委员联楼包户,将6720家企业(商户)的冷暖放在心上。

翻开龙船坞社区党支部委员的工作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企业的大小诉求:杭汽轮暑期双职工子女托管需求已通过社区假日学校得到妥善解决;春蚕高新锦府青年夜校即将开课;大邦园区停车难问题正在着手协商解决……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恰是企业最关心的“大事”。在万达商圈,红色网格员们每天用“火眼金睛”巡查,曾经困扰商圈的交通拥堵问题,在“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下得到快速解决,停车动线优化、支路微循环改造等措施相继落地,不仅让交通投诉量下降60%,更带动客流量提升15%。

金融服务解燃眉之急,网格服务筑长效之基——这“一急一缓”的高效协同,恰是东湖助企服务的精妙所在。当助企服务员带着《惠企政策汇编》穿行在产业园时,当网格议事厅里企业代表与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时,优化营商环境的承诺,正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服务暖“新” 架起党群“连心桥”

夏日的午后,蝉鸣裹着热浪扑向街头,蒸腾的暑气漫上人的脸颊、鼻头,化成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不停流淌。外卖骑手小钟擦着脸上的汗水,停好电瓶车,快步走进小林社区“爱心驿家”工会驿站,熟练地在换电柜内取出电瓶换上。

“以前送外卖最怕电动车没电,现在社区装了换电柜,扫码就能换电池,真是太方便了!”小钟感慨,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几天前的一句“无心之语”,竟收获一份意外温暖。

原来,半个月前,小钟在驿站取用免费姜茶时,对在岗志愿者感慨:“要是电动车换电池也能像我们喝姜茶一样,随时可以‘补充能量 ’就好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小林社区次日就联系了相关单位进行场地勘查。2周后,8个仓位的智能换电柜在驿站安装完毕。骑手们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快速完成电瓶更换,满电出发。

这一暖心举措,是东湖街道创新基层治理,提升暖“新”行动质效的缩影。

去年12月以来,随着临平万达广场开业,周边餐饮商户激增,外卖、快递等新就业群体的服务需求日益凸显。街道敏锐把握这一变化,打出暖“新”组合拳,将温暖服务融入基层治理脉络。

“我们以荷禹路地铁口的‘爱心驿家’为主阵地,孵化培育了万达广场一楼入口和五楼餐饮区2个功能性服务分站,形成了‘一主两副’的工会服务空间格局。”小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3个点位总面积约100平方米,配备了冰箱、饮水机、应急药箱等基础设施,还规划了便民、求职、充电、培训等4大功能区,可辐射辖区多个外卖、快递站点,服务近300名外卖员,100多名快递员,成为他们工作之余的温暖港湾。

考虑到新就业群体普遍面临“就餐难、就餐贵”等问题,东湖街道总工会还联合街道居家养老爱心送餐单位,定制开发出营养均衡的7元“一荤两素”“爱新餐”,以振兴西路顺丰速运快递驿站为试点,安排送餐单位提供定时定点配送服务,确保小哥们按时吃上热饭。

微实事服务大民生,暖心举措背后是一座城市管理温度的体现。

近年来,东湖街道不断加强对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和服务保障。比如在党群服务中心建立起“小哥综合维权站”,为小哥们提供司法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在多个社区设置“小哥爱心驿站”,上线“小哥公益餐厅”,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地”“加油站”。2023年,在街道的指导下,辖区快递公司还与快递小哥签署了“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为快递小哥创“薪”,助力新业态奋力“奔跑”。

在一系列暖“新”行动助力下,如今,更多的新就业群体主动融入社区治理,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实现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文化赋能 跨界融合焕新生

当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星启“星创家”的咖啡吧台,一杯融合了非遗技艺与现代工艺的“生姜咖啡”正氤氲着独特香气。

这杯由临平区文化特派员岑科军与咖啡师共同研发的创新饮品,恰如东湖街道政企联动的生动表达——让小林黄姜的千年温润邂逅精品咖啡的现代醇香,在文化赋能的催化下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在临平有千年种植历史的小林黄姜,正在这场跨界融合中焕发新生。近年来,岑科军带领团队扎根姚家埭村,不仅为传统黄姜设计了时尚IP形象和文创产品,更协助企业开发出黄姜茶、黄姜糖等系列深加工产品。

当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农产品走进“星创家”共富工坊,又在与“强社公司”的合作中蜕变为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价值的创意商品,抵达都市青年的掌心,这场从田间到商场的“味觉革新”,正乘着文化兴农的东风,向更广阔的市场版图进发。

文化元素的注入让传统企业掀起“时尚变革”,也为商业空间带来了独特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万达广场中庭变身“新中式养生市集”的盛况仍让人记忆犹新。23个特色摊位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巧妙嫁接,10余个体验活动精准切中年轻群体的养生需求。这场政企合力的文化盛宴,不仅为商场带来日均超15%的客流量增长,也让商户们真切体会到“文化流量”转化为“商业留量”的魔力。

在“荷禹路文明实践街区”的创建过程中,东湖街道将商场空间转化为文化展演舞台,每月更新的主题活动中,非遗展示与时尚秀场比邻,传统手作与智能消费共生,持续制造着“常来常新”的消费期待。“文化内容就像商业体的造血干细胞,政企联动的定制化供给,让商场始终保持着新鲜活力。”临平万达广场相关负责人说。

这种“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也在一次次“跨界融合”中产生裂变效应。文化特派员带来的非遗资源为企业注入差异化竞争力,商圈提供的展示平台则让传统文化找到更加年轻化的表达。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激活了企业创新一池春水,推动着区域商业生态的持续升级。

从产业集聚到服务升级,从文化赋能到民生改善,东湖街道以系统思维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用创新实践破解发展难题。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政企同心的强大合力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临平建设“杭州城东新中心”书写着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