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清代学者的展示馆、一片红砖厂房改造的文创园、七座重焕生机的古桥……在萧山城厢街道,一场以文化为引擎的城市更新正悄然改变着千年古城的面貌。
6月底,城厢街道直石板弄的毛奇龄展示馆正式开馆。这座展示馆已成为百尺溇社区的新文化地标。它不只是关于一位清代学者的展示馆,更是城厢文化复兴战略的关键落子。在展厅内,市民可沿着“城厢世家子”“流年辗转苦”等单元,穿越时空感受毛奇龄的学术成就与跌宕人生。
“西河先生”故事的新生
百尺溇社区是萧山老城区的中心区域,这里曾聚集了萧山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员工宿舍,以及萧山第一人民医院、青少年宫等城市配套。然而随着城市中心北移,这片区域逐渐黯淡,面临外立面老化、公共配套不足、停车位紧张等典型老旧小区困境。
2023年,城厢街道以未来社区建设为契机,启动了这一“城市原点”的复兴计划。街道选择将直石板弄的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旧楼改造为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毛奇龄展示馆。
毛奇龄,号“西河先生”,1623年出生于与浙东运河相连的西河畔,是清初著名学者,在经学、史学、音律、诗词等多领域造诣深厚。他的28种著作录入《四库全书》,其“经世致用、革故鼎新”的治学精神,与当代萧山“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一脉相承。展示馆二楼以江南水乡风格呈现,通过阶梯式排布,勾勒出毛奇龄辗转漂泊的一生。
展示馆的生命力不仅限于静态展示。馆内每年将策划开展超过50场文化活动,包括非遗快闪实验室、节气美学工作坊、西河电影日、儿童书法体验、旧物新生市集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其运营模式的创新,引入多位“奇龄文化IP主理人”,为居民提供文创、手工、茶饮等多样化服务,探索文化空间的可持续运营。
重回西山
文化融入城市有机更新中,许多沉淀着历史记忆的空间有了新的模样。当百尺溇社区的毛奇龄展示馆点亮文化灯塔时,城厢街道西部的环西山文创带也迎来新生。
作为萧山人民的“母亲山”,西山(古称萧然山)承载着许多老萧山的旧时回忆。前不久,萧山人的夏日“宝藏地”——位于西山公园的西山坑道避暑纳凉点清凉回归,正式开启“天然空调房”模式。工作人员介绍说,西山坑道不仅是避暑胜地,更是萧山人的共同记忆,这里也是今年杭州开放的六处防空洞避暑纳凉点之一,承载着许多老萧山人的夏日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西山坑道也迎来新惊喜——《回流》防空洞摄影艺术展,聚焦历史建筑记忆、在地社区情感与当代艺术表达的共振。此外,以“萧山茶”为主题的饮品店也将开放。这里不仅是品享地道风味、怀旧“老底子”萧山茶的好去处,也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快闪聚集地。
某种角度看,《回流》防空洞摄影艺术展也是“重回西山”的新启程。眼下,城厢街道正在编制环西山慢生活街区相关规划,将深挖文化资源,优化生态景观,完善基础设施,盘活存量空间,招引各类新兴产业,推动环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千年文脉的当代复兴
西河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其名号“西河”正源于故居旁那条蜿蜒流淌、受惠于大运河的支流西河。
这条曾被运河滋养千年的支流,今日正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悄然汇入大运河文化复兴的浩荡潮流,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开拓力”。这其实是一种“反哺”。
如果说毛奇龄展示馆和环西山文创带是城厢文化复兴的点状突破,那么浙东运河文化带则是贯穿城厢的城市文脉主轴。
近年来,以文化为“弦”,运河两岸重燃城市烟火气。比如始建于东晋、曾经的“江南第一山”祇园寺,经“修旧如故”修缮,以“文旅胜地+博物馆”形态开放。蒙山上的东岳庙修缮工程稳步推进,未来也将成为浙东运河畔新的文化地标。在萧山博物馆馆长杨国梅看来,作为大运河畔文化遗产之一,祇园寺连同浙东运河萧山展示馆(江寺)、东岳庙与东巢艺术公园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博脉络。
又比如浙东运河南岸的西湘里文创园,从上世纪80年代建造的大唐玩具厂脱胎而来,是一种工业遗存的艺术蜕变,曾经的老厂房生长出视频内容制作、网红直播中心、社区商业等新业态。
显然,从百尺溇社区、西湘里的“更新”,到祈园寺的修缮开放,都是城厢在重新挖掘“运河文脉”,这是“城市原点”的文化复兴。
而在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汤海孺看来,“大拆大建不是文化传承活化的方向,小规模、渐进式、功能更替、适应年轻人需求的城市更新,让文化赋能产业、激活空间,才是努力的方向。”
千年古运河,烟火兴城厢。行走运河,走过古桥,感受两岸江南韵味,这条流淌千年的水脉,正在书写城河共生的新篇章。
【短评】
城市更新的密码:文化活水润古城
从毛奇龄展示馆变身公共文化空间,到西山防空洞变身艺术展场,再到浙东运河畔旧厂房蜕变为文创园,城厢的探索与实践揭示了一条文化复兴的清晰路径——以历史为根、民生为本、创新为翼,恰是“城河共生”的生动注脚。这也印证了汤海孺所言,“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才是活态传承的真谛,同时也激活了城市记忆,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城市更新的内生动力。
当然,城厢的“走运”,实则是文化赋能城市有机更新的范式跃迁。当每一处改造都扎根历史、呼应民需、拥抱创新,古城的肌理便能在时代浪潮中从容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