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结果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正式公布,杭州市成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浙江省首批获得认证的城市。
一场跨越五年的认证之路,不仅见证了杭州从“江南水乡”到“湿地城市”的生态蝶变,更为全球湿地协同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湿地滋养江南韵
水城铸就杭州魂
杭州与湿地的渊源,可追溯至良渚时期。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依水而居,在沼泽湿地中筑坝修渠,创造了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文明。
八百年前,马可·波罗惊叹于杭州“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其笔下“城内溪流穿梭,桥梁纵横”的盛景,正是湿地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动写照。
从白居易笔下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到张岱在《西湖梦录》中说“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湿地始终是杭州文化基因中灵动的注脚。
作为中国唯一一座国家级的以湿地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所在地,杭州拥有九大类、13.43万公顷湿地资源,占全市陆域面积的8%。
“湿地是杭州的生态命脉,更是文化根脉。”杭州市林业水利局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法规护航
共筑“人湿共生”生态新途
杭州的湿地保护,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变革。面对城市化进程中湿地萎缩、污染加剧的挑战,杭州以“科学修复、系统治理”为原则,探索出一条特色湿地保护之路。
在西溪湿地,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织就一张“生态天网”。去年3月,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上线试运行,实现湿地资源动态监管、生态风险预警和修复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
“过去每个点位都要靠人工巡查,现在一个大屏就能调度全园。”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工程师介绍,科技手段让湿地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
在钱塘大湾区湿地公园,“蓝色海湾”生态整治项目系统性推进湿地修复与保护,13处生态系统监测点实时跟踪鸟类种群动态,留鸟种群数量增长25%。
在富阳阳陂湖湿地,以“海绵城市”为核心的修复工程,通过地形重塑、水系连通、生态浮岛建设等手段,恢复30公顷的湖泊湿地,创新采用的“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技术,构建起“沉淀—过滤—吸收”三级净化系统。
在湘湖旅游度假区,四季矮苦草等净水型沉水植物打造的“沉水森林”重构水下生态,使水体透明度从0.5米提升至1.2米以上,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政策法规层面,杭州同样走在前列。2023年,杭州市施行《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创新一般湿地分类,将一般湿地细分为市级湿地、县级湿地和其他湿地,并对纳入湿地保护范围的121万亩湿地给予每年20元/亩生态补偿。
2024年,杭州成立全省首个市级湿地保护协会,积极履行湿地公约义务,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利用和管理,加快打造生态文明之都、美丽中国样本。从“单打独斗”到“区域共治”,杭州的湿地保护格局不断拓展。
湿地经济催生新动能
生态红利惠及千万家
湿地保护不仅让杭州的生态底色更亮,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年来,西溪湿地探索形成湿地为“玉”、周边为“金”,湿地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金镶玉”模式,确立并打响了“游在西溪、学在西溪、住在西溪、创业在西溪”的品牌,创造了POD模式(“公园导向型发展”)的“西溪模式”。
如今,杭州的传统节日花朝节,已在西溪湿地恢复举办15年,赏红、种花、扑蝶、祭花神,人们徜徉湿地,尽享草木沁香、群芳吐艳。此外,西溪小花篮、蒋村炝柿制作工艺、哑目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正被挖掘和保护。
前不久入选2025年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的临安青山湖湿地,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鸟、研学。当地居民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生态旅游产业,实现“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湿地旅游的蓬勃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湿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也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在余杭区径山镇,原有的“采石场”通过生态智慧改造为“绿湿地”,村民通过发展民宿经济,人均年收入增长30%;在萧山区,湿地周边村庄通过“生态种植+电商直播”模式,将莲藕、菱角等湿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超千万元。“湿地+”经济模式正释放巨大潜力。
湿地绘就生态画卷
水城绽放国际荣光
对杭州而言,国际湿地城市这份荣誉的加冕,既是实至名归的肯定,更是砥砺前行的新起点。
今年9月,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在杭州举行。湿地,作为生物圈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和基因库,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杭州在湿地保护上的出色表现,无疑为其成为大会举办地增添了厚重砝码。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杭州将以此次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高水平承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为重要契机,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共治共享,全力构建野生动植物保护新格局。
正如《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桑达·蒙巴所言:“凡是土地与水相遇之处,就会有大量的生命。湿地存在于我们这颗美丽星球的每个角落,它是地球景观的动脉、静脉。庄严而强大的湿地,是一道道的靓丽的风景线。”
当晨曦中的西溪泛起薄雾,当钱塘江畔的候鸟振翅高飞,杭州这座“湿地水城”,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在长三角的绿心之上,以开放姿态引领全球生态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