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塘(新)区的街头,未来已悄然来临:无人机载着外卖从高教园区上空飞过,自动驾驶的公交车平稳行驶在海达南路上,智能系统精准管理着垃圾分类……这些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正是钱塘(新)区以开放心态拥抱人工智能、建设创新城市的生动实践。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钱塘(新)区的探索恰是对这一战略的前瞻性回应——这里不仅探索出一批代表性应用场景,更在重塑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从硬件“填充”转向软性治理能力提升,从追求“物”的增长到关注“人”的需求,钱塘(新)区努力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公交“自动出街”、外卖“从天而降” AI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早上8点,在杭州医药港上班的赵女士像往常一样走向公交站台。她要乘坐的,是今年新开通的自动驾驶公交车。“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上车后发现行驶特别平稳,转弯、避让都很智能,跟有司机开车没什么区别。”她笑着说。
这种“AI感”十足的出行体验,正逐渐成为钱塘(新)区居民的日常。目前区内两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已投入试运营,市民只需手机预约就能免费体验。区交通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聪明”的公交车搭载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重传感器,能精准识别红绿灯、行人和其他车辆。
抬起头,另一场变革也在上演。中午,浙江财经大学学生陶克钦收到了特别的外卖——一架无人机将他的午餐精准投递到校外接收点。“从下单到拿到外卖只用了12分钟,比平时减少了一半时间!”他兴奋地展示订单记录。这一改变,要归功于钱塘(新)区打造的“空地一体综合服务站”。据运营方杭州平行门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介绍,公司采用10公斤级无人机,单日可完成2000单配送,特别适合高校集中区域。当前,钱塘(新)区已分别开通了飞至浙江财经大学等3所高校的3条航线,同时备选12条航线,覆盖周边大部分高校及居民区。“现在高峰期再也不用担心外卖积压了。”鸡西刀削面老板王苗全说。
用上无人机打农药后,家住临江街道的“新农人”马鑫女也轻松了。“以前看叔叔伯伯背着药箱在田里忙活一整天,现在飞机‘嗡嗡’飞几圈就搞定了。”她的这一“好帮手”正是农业无人机。由钱塘(新)区企业启飞智能研发的植保无人机,工作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还能通过智能系统精准控制喷洒量。
“这些创新不是炫技,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钱塘(新)区低空经济专班负责人表示。随着60余家相关企业聚集,钱塘(新)区低空经济生态圈正在形成。下一步,从农产品配送到紧急医疗物资运输,更多“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应用场景正在规划中。
垃圾分类“云上管”、村民办事“不出门” AI赋能数字乡村图景
“以前扔垃圾总担心丢错,现在有了‘云管家’,随时提醒指导,再也不用担心了!”家住河庄街道的村民顾伟峰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上的智能垃圾分类App。这样的改变,背后是钱塘(新)区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尝试。
在钱塘(新)区下沙街道的11个垃圾投放点,一套智能语音监控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通过“技防+人防”的双轨机制,新沙社区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查看各点位监控画面,物业人员则通过移动端进行线上巡查。家住望金沙小区的张女士对此深有感触:“以前垃圾堆放情况要等保洁员清扫时才能发现,现在刚丢下没多久就有工作人员来处理,效率高多了!”
这套系统的运行数据令人惊喜:问题处置时间从原来的数小时缩短至15分钟内,人力成本降低60%,督导效率却大幅度提升。“最让我们欣慰的是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明显提高了。”小区物业朱女士说,“现在大家都会主动分类,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很多。”
走进河庄街道建设村的数字生活馆,几位村民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办理业务。“以前办个社保查询要跑好几公里,现在家门口就能搞定,太方便了!”正在办理业务的陈大伯笑着说。这个被村民亲切称为“数字小客厅”的生活馆,已经成为村民们办理日常事务的首选地。
升级后的“数字乡村系统2.0”平台更是将便民服务推向了新高度。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时介绍:“现在村民要反映问题,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行。我们后台实时接收,处理进度随时可查,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钱塘(新)区的乡村,数字化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此。通过连接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区域的摄像头,村情民意实现了“一网感知”;整合村务公开、便民服务、环境监测等功能的云端平台,让公共事务实现“一网统管”。
从垃圾分类到便民服务,从村务管理到环境监测,钱塘(新)区正通过AI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仅提升了治理效能,更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在这片充满创新活力的土地上,一幅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