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浦阳:让文化空间在乡村诗意“生长”
时间:2025-07-23 09:56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4.jpg


5.jpg


6.jpg


7.jpg


沿着浦阳江绿道一路向南,进入浦阳镇径游村。拐过几道弯,一座由40年老宅蜕变的萧山区首个乡村非遗展陈馆跃入眼帘。几步之遥,老巷深处更藏着惊喜:邵一当代艺术创作工作室、小满工作室等一众同样由老屋改造而来的文化新地标,处处浸透着新旧交织的诗意。

如今,越来越多被遗忘在乡村的闲宅渐渐“苏醒”,在“蝶变”焕新中成为乡村的文化新地标——它们不仅让乡村曾经凋敝的老屋重焕生机,更推动文化资源下沉、文化人才下沉、文化服务下沉,以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打通基层文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老屋新生

近半年,浦阳镇民间文化研究会会长俞国泉总往浦阳非遗展陈馆跑。从斑驳的老墙门到崭新的展陈空间,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凝结着他的心血。

浦阳非遗展陈馆由径游村与浦阳镇民间文化研究会共同打造,是萧山区首个乡村非遗展陈馆。俞国泉向记者介绍,这次改造不仅修复了破损墙体、更换青瓦、加固木构件,还最大程度保留了老宅原有的建筑风貌。“新中式布局,整体很有江南传统韵味。”

除了展现浦阳10项从国家级到省市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还设置了非遗项目研学与体验区、非遗茶馆、非遗文创产品展示销售区,以及国家级非遗翻九楼传习场,构建了从技艺保护到产业发展的完整生态链。

对于非遗展陈馆的焕新,径游村党委书记谢银火也颇有感触。随着城镇化进程,径游村和许多乡村一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源闲置现象。随着谢径安农创村在径游村起笔建设,如何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成了谢银火的心头事。

一年前,谢银火向正在为浦阳镇民间文化研究会寻找办公场地的俞国泉抛出了橄榄枝。“这个地块,也曾被杭州城区一个网红咖啡品牌看中,考虑做‘村咖’。”但在谢银火看来,“卖咖啡、做文创当然是很好的方向,但我们心里总想着,能不能给当地留下些更能沉淀下来的东西。”最终,在“流量”和“留量”之间,径游村选择了后者。

事实上,暂时放弃“村咖”的径游村,选择了更有禅意的“茶道”。在浦阳非遗展陈馆,还开辟了一处非遗茶馆。谢银火介绍,这里也将是村民文化共享的社交空间。茶馆特别设置开放式茶席,游客、村民常在此自发组织非遗体验、曲艺表演、故事分享等,形成“非遗进生活”的生动场景。未来,这里还将开设沉浸式研学工坊,让千年非遗从展品变为可触摸的创作体验,让传统文化在指尖研学中焕发新生。


多元力量共绘文化图景

在浦阳,乡村文化空间的焕新在带动观光游览、促进文旅融合的同时,还吸引到了新的文化资源。

从浦阳非遗展陈馆外穿过古朴巷道,邵一当代艺术创作工作室让乡村与先锋艺术悄然相遇;继续沿村落前行,你还能遇见径游村便民服务驿站和青年创客家综合性空间,以及“野趣”十足的乐田农场和番茄哇,吸引城市家庭体验农耕文化。

一些看似和乡村不相关的业态,也大胆“落户”。在径游村委会旁的旧民居里,前媒体人小满将这里打造为小满工作室。在浦阳镇政府、传化集团与径游村三方合力搭建的平台支持下,将轻奢女装设计的时尚气息、自媒体创作的灵动创意与萧南助农的温暖善意融为一体。

目前,径游村已梳理出一条融非遗展馆、艺术工坊、创客空间、生态农场于一体的文化脉络,勾勒出一条“今有6+1”特色人文路线。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老建筑,经活化利用后化身全新叙事场域,既承载着乡土历史记忆,又容纳着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而在距离径游村几公里外的十三房村,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倪柏钦主持的茅湾窑印纹陶非遗体验工坊,更成为当地孩子和村民的文化乐园。村民通过工坊的陶艺展、宋韵瓷片展、书画装裱体验等活动,重拾对乡土文明的认同。在灵山村,当地引进的郦氏南宋官窑工作室,使古老的官窑文化在灵山村得以传承,也让更多人窥见工匠们为南宋官窑的传承和保护作出的不懈努力。

乡村闲置空间活化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打造。在浦阳镇相关负责人看来,浦阳这一文化空间的“燎原之势”,离不开政企村农的合力。去年开始,传化慈善基金会、浦阳镇人民政府和浙江传化乡村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谢径安·乡村创梦家”,成立1000万“创梦基金”,5年内支持100个乡村创新创业项目。在“径”彩乡遇特色人文路线中,小满工作室和番茄哇项目,均是“谢径安·乡村创梦家”计划扶持项目。

去年7月,萧山区首个政企联建的镇街全民艺术学堂——浦阳镇全民艺术学堂在谢径安·传化农创中心正式落地。它既是浦阳政企合作的又一典范,更是村民家门口的文化新阵地,目前已有超1000人次参与受益。

这也是浦阳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路径。近年来,浦阳镇通过盘活闲置农房资源实施空间改造,深度链接非遗传承人等文化力量全程参与策划设计,并精准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团队负责长效运营。浦阳镇宣传委员葛玲亚表示,这一“空间重塑+文化注入+市场运作”的协同模式,成功构建起以非遗馆为核心枢纽、多元文化业态多点开花、共生共荣的乡村文化新格局。

截至目前,浦阳镇改造乡村闲置空间约5000平方米,引入南宋官窑工作室、托月轩美术馆、湘湖泥人工作室、八十年代陈列馆等多种文化业态,辐射人群80000余人次。这些空间不仅是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域,也承担着赓续乡土文脉、满足大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多重功能。

当乡村的文化空间以不同的方式被“打开”,属于人文乡村的新故事,正在浦阳的乡村街巷间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