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慧(右二)带领学员参观实训基地。
当AI成为“学生”,谁来当它的老师?
在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许多人担忧被机器取代,而杭州的一群职场人却选择“反向操作”——成为AI的导师。他们通过系统学习如何训练、优化AI模型,不仅化解了职业焦虑,还成功跻身国家认证的“人工智能训练师”行列。
半年内,杭州已有超700人通过认证,其中20人成为行业顶尖高手。这一新兴职业如何运作?学员如何从“职场人”转型为AI导师?记者走进杭州首家官方认证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大师工作室,揭秘这一职业的成长路径与未来前景。
五级进阶体系 年满16周岁即可报考
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胡征慧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到周末都会异常热闹。工程师、HR、技术员等不同背景的学员聚集于此,学习如何“调教”AI。
“我们是一个集理论学习、应用实战、能力认证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人才实训平台。”工作室负责人胡征慧介绍,“人工智能训练师是AI产品落地的关键角色。这一职业的核心是通过数据管理和算法调整,让AI更精准地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人工智能训练师分为五级进阶体系:其中,五级(初级工)年满16周岁即可报考,侧重数据标注等基础工作;四级至一级难度逐级提升,高级技师需具备跨领域创新能力,例如将AI模型部署到自动驾驶训练车等应用场景中,把软硬件结合,自己动手“跑”通全流程。
目前,工作室以公益科普课程为主,未来计划将70%的课程聚焦基础能力培养,30%的课程侧重应用实战。记者在实训基地内看到,这里宛若人工智能体“聚宝盆”,既有面向仓储物流、加工制造、机械装配等应用场景的装配机器人、打磨机械臂,又有用于医疗领域的手术机器人、无人驾驶领域的自动驾驶训练车,学员可在仿真环境中完成从代码编写到硬件调试的全流程。
职场人的“第二曲线” 从危机焦虑到价值新生
恒生电子的HR专家张文杰最初因担忧被AI取代而报名培训,结业后却意外发现,AI成了他的“超级助理”,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至少提升了50%:“以前筛选简历要花几小时,现在AI能自动匹配岗位需求。”他不仅用AI优化了招聘方案、流程,还受邀到苏州大学分享经验,实现职场“第二曲线”。
张文杰并非个例。据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数字创新中心人工智能训练师评价主管杨光透露,目前报名参与评价的学员年龄集中分布在25至35岁之间,其中职场“老兵”是主流,他们来自工业、医疗、通信等多个行业,希望掌握更多人工智能相关的储备知识,为职业发展多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好消息是,为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高新区(滨江)总工会推出“滨派职堂”免费培训计划,人工智能训练师成为热门选项,2025年首批800人报名,593人通过选拔参训。今年,该区总工会还将以培养“新型工业化、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所需人才为重点,完成1500名职工职业技能福利培训,深化特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而另据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数字创新中心主任、杭州市数字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秘书长陈梦祥透露,该院也正筹划学生集训项目,并与胡征慧工作室共建持续学习体系,“技术迭代是永恒课题,我们要打通数字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