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5新教育实验研讨会在萧山举行,这是该年会12年后再次在萧山举办。
这场以“数智重塑教育未来”为主题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课程改革、家校协同的丰硕成果,更铺展了一幅“尚学萧山”的文化长卷——从“数码社区”的智慧课堂到“书香校园”的阅读生态,每一个教育创新的细节都跃动着生命活力。
萧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建平更以“江河湖海潮”五种水脉为喻,勾勒出新教育实验的萧山实践图景。这五种“水脉”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萧山教育精神的文化图腾,诗意隐喻的背后,涌动着三种深沉力量——文化根脉的深厚底蕴、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与数智创新的激情奔涌,三者“文化的力量”交融共振,奏响了“尚学萧山”的激跃乐章。
根脉之力:江河奔涌的文化基因
行走在湘湖定山岛,一座青砖黛瓦的建筑静卧于绿荫之间——这里便是1928年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旧址,如今已成为萧山教育的精神灯塔,并融入“尚学萧山”的血脉。
2025年5月,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组队前来寻访学脉渊源,筹备2028年百年校庆事宜。“湘湖师范为萧山、杭州乃至浙江省的基础教育提升做出突出贡献。”萧山区副区长杨新程在一场座谈会上谈道,“它已成为湘湖和杭科院共同的文化标识和精神标识。”
这种“文化根脉”的延伸,在浙东运河萧山段的衙前农小找到了新的回响。百年前衙前农民运动播撒的“教育唤醒民众”的火种,已转化为今日萧山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执着坚守。承载着“百年农运”的红色基因,今年6月,衙前农小一堂创新的思政课获《人民日报》点赞报道。
从百年湘师到百年农小,这些文化地标串联成萧山教育的精神坐标系。正如萧山三中优秀校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所说:“在三中苦读的日子,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份精神财产。”
当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催生了高起点、深根基的教育实践,萧山将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城市的能级、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生态”,秉持“对教育再怎么投入也不为过”的坚定承诺,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近三年持续攀升,三年累计投入超过240亿元。
开放之力:海纳百川的包容气象
面对人口总量和增量位居全杭州第一的“压力”,萧山近年来启动新一轮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创新实施“潮汐学校”建设模式。
这一过程中,“高校+新校”“名校+新校”的办学模式在萧山遍地开花。杭州学军教育集团文渊实验学校、新教育研究院附属市心实验中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杭州信息港学校等一批新锐教育力量崛起,形成“家家门口都有好学校”的教育新生态。
这种“开放”更体现在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上。萧山构建了37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实现137所义务段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城区骨干教师向南部山区学校开展“组团式帮扶”,通过同步课堂、教研共融,打通优质教育资源“最后一公里”。这不仅限于引进资源,更体现在对外辐射——“萧山美好教育云课堂”全年展示近7000节优质课,日均访问量超5000人次,成为区域数字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前三的坚实支撑。
“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也使萧山教育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据统计,近三年萧山青年人才流入率年均增长15%,优质教育配套是重要因素,教育软实力正转化为区域竞争力,托举起一座“青年向往之城”。
创新力量:潮立浪尖的数智变革
2025新教育实验研讨会的会场内,“数智重塑教育未来”的主题引发深度碰撞,萧山又以真实案例给出了人文与科技融合的萧山教育答案。
为回应乡村学生对公平优质教育的渴望,河上镇小创设未来博物馆项目,百年村小的数字新形态正在形成。在未来非遗馆,学生通过技术捕捉河上板龙的舞动轨迹,设计出轻量化龙灯支架。在未来史话馆,学生通过3D扫描技术还原杭州西泠印社藏《三老碑》拓片。一名学生感慨道:“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现在发现它藏着工程学和美学的密码。”
在高桥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里,学生正用生成式AI设计校园安全预警模型;心理健康平台通过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需关注的学生并推送定制辅导方案。目前全区中小学AI实验室覆盖率已达100%,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管理全场景。此外,在全区智慧教育大数据平台上,数智作业驾驶舱实时分析学情,让“千人千面”的教学成为可能。
正如章建平在2025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所分享的,“回顾19年历程,新教育实验始终与‘尚学萧山’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同题共答。”这种同频共振,使萧山教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
据悉,萧山近年来把“数字教育”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全区中小学实现人工智能实验室全覆盖,生成式AI技术深度融入校园安全、心理健康、学科教学等场景,构建起更安全、高效、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短评】
在“江河湖海潮”中看见教育本真
2025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萧山宣言》疾呼:“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技术,更相信人心。”这场年度盛典12年后再次回到萧山,一座被“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精神浸润的城市,正书写“以教兴城”的时代答卷。
萧山教育的“江河湖海潮”五重“水脉”,实则上是文化根脉、开放包容与数智创新三重“文化的力量”的交响共振。这种“文化力”的培育,或许比任何经济指数更能定义一座城市的未来高度。细细考究,“根脉”是发展的“压舱石”,“开放”是人才的“强磁场”,“创新”则需坚守“人本灯塔”,在“江河湖海潮”中看见教育本真,或是其最大的启示意义。
“教育兴,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城市强”——《人民日报》对萧山的报道精准揭示了这一逻辑。当萧山锚定“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目标,将教育作为最大民生、城市能级和营商环境的核心理念时,教育已从社会事业跃升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的确,教育的“江河湖海潮”,正托起一座城市的未来。当一座城市愿将未来托付于讲台之上,它的天际线,便拥有了无限生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