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镇全貌
范蠡休闲养生区
富源村忆长征基地
游客体验乡村风情
“港从分水出,亭瞰合江流。”宋代王十朋吟咏的灵秀山水,在今日的桐庐县分水镇化作“富美”新韵。这边厢,青山含黛、江水潺潺,以生态底色绘就美丽乡村画卷;那边厢,产业蓬勃、经济繁荣,用“笔尖经济”书写共富答卷。
分水镇深挖美丽资源,培育美丽产业,推动“生态颜值”加速向“经济价值”转化,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在“双百攻坚”行动中的蝶变:古城肌理与“笔尖经济”如齿轮般咬合,多色辉映的富美实践在绿水青山间蓬勃生长。
突围 “一支笔的产业”攀登
在分水镇模具产业园温州大学产业化中试基地的盛烨特邦(杭州)制笔科技有限公司内,一条条全自动高分子笔头加工生产线,正将纤维棒料精密磨削成各种型号的纤维笔头产品,这成为当地制笔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缩影。分水制笔产业历经40余年发展,厚积薄发,目前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成,年产值80余亿元。
“这看似普通的白色笔尖,藏着中国制笔业‘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密码。”中国轻工业制笔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温州大学教授王兆伦介绍,2016年起,温州大学联合无锡盛烨特邦特种纤维制造企业、贝发集团、温州爱尚和东华大学等,对纤维笔头用特种纤维材料及高分子笔头制造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解决了传统记号笔出水不均、断墨等难题。研发的“高比表面及皮芯结构纤维材料与环保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24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更关键的是,该项成果中的皮芯结构纤维材料与高分子笔头制造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纤维笔头制造过程中的溶剂挥发问题,大幅降低了纤维笔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这又契合了桐庐分水镇制笔传统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的理念。
成果转化的速度,见证了政产学研协同的强大合力。2023年,当王兆伦团队急需成果转化的中试场地,分水镇主动作为,700平方米场地从当年12月立项到翌年5月投产,一气呵成。通过引入盛烨特邦(杭州)制笔科技,打通了高分子笔头制造从原材料、研发匹配到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为分水记号笔类产品的飞速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基地日产量近200万支仍供不应求,急需扩容。盛烨特邦总经理赵进怀表示:“我们已为4家本土企业定制了匹配笔头样品,其中一家即将进入实质订单阶段。”
鼎申科技攻克真空烧结炉技术,年产200亿粒球珠降低企业40%进口成本;元素驱动引入生物基可降解笔杆技术;金马文具聚焦创意设计,转转笔、多功能笔、解压笔等新品迭出;九竹文具与浙江农林大学联手研发的竹制铅笔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持续的创新引擎,离不开精准的政策赋能与坚实的平台托举。“产业更新需各显神通,核心是引导企业依优势错位发展。”分水镇副镇长林峰表示,该镇深化与温州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共建产品检测中心、模具研发中心及微精密制造实验室(攻关纳米级超细笔尖镀膜技术),持续推进笔业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0建设。2024年,全镇制笔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3.8%,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
创新要素的集聚,正强力重塑产业筋骨与品牌形象。去年年底,全镇规上制笔企业首次突破30家,拥有笔类自营出口资质企业达84家。由政府引导、协会牵头、企业共营的“巧禾”区域品牌,不断以文化浸润提升“中国制笔之乡”形象。依托温州大学笔类产品检测实验室、模具精密检测中心及中试基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连续十届中国笔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持续擦亮这张产业“金名片”,为分水笔以卓越品质、创新设计、高性价比和领先交期享誉全球市场注入澎湃动能,全力推动“中国制笔之乡”向“中国制笔名城”跃升。
探路 “多业态的乡村”共富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血战金紫山,今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打响共富新战役!”富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关友介绍,2024年,该村累计接待研学团建超2万人次,仅研学一项就为村集体直接增收140余万元。提升接待能力的红色主题宿舍楼,也将于下月投入使用。
不远处,富源村的“分江红”凯元共富工坊一派繁忙:玉米粿飘香,直播间吆喝不断。“红色旅游带来人气,咱的土特产搭上‘云快车’卖全国!”村民们巧手翻飞,笑容满面。富源村还巧做“融”文章:流转经过“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整治的土地,种植“院士米”、艾叶等,为工坊提供优质原料;红色旅游带来的客流,有效带动了工坊产品销售,形成“一坊带多业”的良性循环。目前,工坊已提供就业岗位120个,带动18户低收入农户实现人均年增收3.6万元,为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
在三溪村西冲自然村的700亩茶山上,村民们正弯腰除草。“人工除草一年成本高达120万元,是化学除草的20倍!”该项目负责人、三溪村的党总支书记陆钢新抓起一把厚实微卷的茶叶介绍说,坚持古法,只为种出有机“深山宝贝”。这份执着,守护了西冲的优良生态,令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极高。
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头,总投资4600余万元的桐庐西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700亩生态茶园、200亩果园和550亩油茶连成一片绿海。陆钢新介绍,还计划启动300亩林下黄精种植项目,进一步拓展产业布局。“土地入股加务工,家门口就能稳定增收4万余元。”果园里,村民章玲仙笑容灿烂。更难得的是投资人股权分红反哺机制——分红全部按比例分配给当地百姓、村经济合作社,并用于公司正常运作,保障了乡村共富的可持续性。
生态魅力持续释放吸引力。晨雾中的天溪湖畔,“景优民宿”主理人吕侨丽挎着带露时蔬笑言:“客人醉心湖光山色,更眷恋这份‘家的味道’。”推窗即画的风景吸引7家民宿落户三槐村并蓬勃发展。随着亲子亲水乐园、星级旅游厕所等配套加速完善,一个集观光休闲与体验功能的综合体验区呼之欲出。
不久前,富美乡村建设的高分答卷,大路村率先交出!“以‘呱呱叫欢乐农场’为核心,我们打造了‘春赏花、夏露营、秋研学、冬民俗’的全季旅游业态。”作为荣获全县首批富美乡村的“领头羊”,大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陈峰介绍其制胜之道:创新“专业保洁+网格巡查”模式,效率跃升30%;全季旅游业态引爆市场,网红油菜花海周末单日吸引2000人,精品民宿暑期入住率超90%;“红马甲”党员队伍既当带货主播破解销路,又通过“富美议事会”破解了23个发展的“卡脖子”瓶颈。
站在新起点,大路村正依托自然资源,重点打造“户外运动休闲胜地”:建设中的滨水露营基地配套专业帐篷区与房车营地;水上运动中心推出皮划艇等亲水项目;升级版精品民宿集群融合田园诗意与现代舒适,带来“推窗见绿、卧听蛙鸣”的沉浸式乡村体验。
如今,分水镇正以全域视野擘画新篇:呱呱叫景区焕新、省级数智乡村生活馆、“桐庐味道”大路馆、省级旅游驿站等9村联动项目串珠成链,推动富美乡村从“点上出彩”向“全域共美”跃升。
复兴 “千年古城”的文脉传承
焕然一新的武盛书局内,油墨香与木质书架的气息氤氲,退休老人严志明每日来此看报读书。不远处,融入亚运马术元素的“马厩咖啡”吧台前,店员小方边忙碌边笑道:“节假日客流爆满,根本忙不过来!”新老业态的和谐共生,诠释着分水武盛古街的复兴图景。这条承载省级古城复兴试点使命、始建于唐武德四年的老街,正精彩演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追溯往昔,可窥得分水的历史厚度。沈家畈新石器遗址的陶片纹路、延村洞旧石器头盖骨化石的遗存,清晰勾勒出这片土地“万年人类史、五千年文明史、1400年建城史”的厚重脉络。施肩吾、徐凝等42位进士青史留名,王三一、胡培松、冯国平“一城(镇)三院士”的当代荣光,共同塑造了“状元故里·妙笔分水”的名片。
“古城复兴绝非复刻历史,其精髓在于激活文化遗存的生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分水镇党委委员王超琦说道。漫步青石板路,修缮后的宁绍会馆飞檐翘角诉说繁华过往,王家坊故居则开启了千年古镇的清廉记忆。通过精心保护与修复,“一街两院五文保,七泉八景十八巷”的古城肌理正被唤醒。状元鼓、状元茶、状元餐等沉浸式体验,更让尘封的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去年,“古邑分水”首届浙江省和美乡村太极拳联赛总决赛、“分水魁星集”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直接带动相关收入超百万元,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坚实的产业为复兴注入持续动能。分水镇依托“中国制笔之乡”的特色产业基础,在“两街四区”框架下精准布局网红零售、文化休闲等业态,并着力规划打造五大特色区块,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目前,武盛古街已吸引兰芳园、叁两杯酒吧等26家新店相继入驻,美食、文创、非遗在此汇聚,形成特色文化生态圈。
如今,“千年古城”的复兴蓝图正加速落地。沈家畈遗址保护项目的一期考古前置工作已完成;五云山公园“五子登科”“五彩祥云”等24个依托历史文化典故打造的项目蓄势待发;南堡精神的弘扬、清廉文化的深化,不断丰富古城的精神内核。分水更积极联动瑶琳运动区、百江庄园等资源,与临安潜川镇、桐庐百江镇深化区域协作,全力推动“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转化。
从千年沧桑到时代新貌,分水执产业如椽妙笔,饱蘸千年文化浓墨,在古城复兴的画卷上挥毫落纸,正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