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货运增幅全省第一 杭州交通助力“航运浙江”扬帆远航
时间:2025-07-18 10:22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14.jpg


今年5月,在浙江第一码头,江北夜游航线重启。


15.jpg


下沙港集装箱码头忙碌景象。


在公路、航空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度发达的时代,水运是否已经过时?即便在水运优势并不突出的杭州,其蓬勃发展的内河航运业依然给出了有力的否定答案。

去年,杭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了6724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29.2万标箱,同比增长74%,增幅位列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下沙港的成绩更是亮眼——数据显示,该港区集装箱吞吐量达9.81万标箱,同比增长88.19%,增幅居全省内河港口第一。

另一边,水路交旅融合发展生机勃勃。中断8年的浙江第一码头再度投入运营,开启杭州夜游新体验;杭州至湖州跨市精品旅游航线启航,串联起千年大运河沿途文化古迹及江南美景;而在将来,杭州到乌镇、苏州、无锡的客运航线或许也将再度启航。

今年,浙江省印发《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实施意见》,全面拉开新一轮浙江内河航运建设的序幕,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国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省”“推进交旅融合发展”,明确支持杭州建设水路交旅融合试验区。

号角已响,杭州水运正乘风破浪,驶向复兴新航程。


航运出海“顺”了

“上半年的成绩单,非常亮眼!” 市交投集团所属杭州港务集团下沙公司副总经理李志春指着电脑屏幕上跃动的数字说道,语气中透着欣喜。短短6个月,下沙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近10万标箱,这个数字,在港口发展初期,用了近一年的时间。

数据的跃升,正是杭州水运澎湃复兴的生动注脚。而杭州的水运复兴,绕不开几个关键节点:京杭运河二通道与八堡船闸的通航,以及下沙港的应势崛起。

这条崭新的三级航道,如同一条强劲的动脉,将杭州内河航运的“血管”拓宽,64标箱集装箱船得以畅行;而千吨级内河港口下沙港的落成,则为杭州经济腾飞架设起一条更具性价比与绿色基因的黄金运输通道。河海之隔,自此打破。

复兴不止于硬件。下沙港的使命,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运输码头。它正化身为一座连接内陆与大海的枢纽,为杭州企业的集装箱从“家门口”扬帆出海提供全流程、兜底式的护航服务。

物流降本,是企业最直观的感受。“选择下沙港的海河联运,每个标箱平均能省下近300元成本,每年能省下百万运费。”格力电器(杭州)有限公司物流管理部负责人洪娇娇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

服务的贴心,更令效率大幅提升。

清晨6点,钱塘区风帆路的顾家家居工业园内,十余个空集装箱已精准就位,静候装卸。这是港口团队星夜兼程完成的“甩挂运输”服务,只为工人一上班即可无缝衔接。

港口周转如行云流水,企业装运效率大幅跃升,宝贵的仓储空间得到极致释放。顾家家居外贸物流管理部负责人吉彦鹏深有感触:“像我们某些大订单,一款沙发就可能需1000个高柜集装箱。提前高效装满一个高柜集装箱,就能省出120多平方米的仓储空间!这释放的空间,就是实打实的竞争力。”

复兴的航道,正加速延伸。今年以来,下沙港已织就一张覆盖13条航线的密集网络;选择从下沙港起航的外贸企业已突破900家,头部企业业绩更是扶摇直上:顾家家居海河联运箱量同比激增101%,银都餐饮更是飙升146%。


激荡绿色发展力

水运的复兴,其意义早已超越传统货运量的简单增长。它正焕发出低碳高效的独特魅力,日益成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劲物流引擎。

2024年出台的《杭州市推进水路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精准实现生产企业和运输企业的全链条补助,全年发放补助资金约2150万元,推动“公转水”集装箱量新增12万标箱以上,综合降低生产企业物流运输成本8760万元。不只下沙港,东洲港、十里埠港集装箱吞吐量也在同步提升。

如今,这样“精准滴灌”的扶持政策还将持续。不过,在杭州市公路与港航管理服务中心港口处副处长孙轶巍看来,吸引集装箱运输“公转水”的深层动力,远不止物流成本的降低。

“在环保意识高涨的当下,那些碳强度低、碳足迹清晰的产品,如同拥有了一张绿色通行证,能够更轻松地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 孙轶巍解释,这份外贸“绿色竞争力”的切实需求,正强力驱动着更多企业拥抱水路运输。

聚焦到杭州港本身,其绿色发展的轨迹也清晰可见。

在2025中国绿色货运发展大会上,杭州下沙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的“绿色能源+多式联运+数字化绿色运输模式创新”实践,入选“首批全国绿色货运发展典型实践案例”。

绿色升级的步伐正在加速。今年,下沙港计划引入电动集装箱船以及氢能64标箱集装箱船舶,投入到“下沙-乍浦”航线。整个杭州港也在积极布局,谋划增设充电泊位,迎接新能源船时代的到来。

水运复兴的脉动,越发强劲。

这个夏天,下沙港港区内的海关监管场所建设正如火如荼,这里将配备杭州市唯一的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该设施投用后,将极大提升通关查验效率,使杭州本地制造业和外贸企业能够直接在下沙港享受报关、查验、放行等“一站式”口岸服务。

下沙港所在的钱塘区,有着发达的汽车产业基础,正探索水运的新可能。“二手车,尤其是体积较大的新能源车,其实是最适合水路运输的品类之一。”李志春透露,“我们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探索打通新能源汽车的内河水运物流通道。”

江海相连,未来可期。随着下沙港二期扩建和水运基础设施再提升,128标箱集装箱船将从杭州港出发,直达山东济宁港以及安徽、江苏等大型内河港口,恰如内河航运的复兴与繁荣,一往无前。


内河水韵“活”了

泛舟可通衢,一路皆风景。一场融合交通与旅游的深度变革,让杭州水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魅力。

今年4月,杭州至湖州跨市精品旅游航线鸣笛启航,成为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这一路,游船经过京杭大运河和东宗线等航道,串联起杭州、湖州新市及南浔三颗水乡明珠。

“一觉困醒到苏州”的悠远记忆,让这趟水上旅程自带情怀滤镜。这条航线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交通运输部门的精心打磨,在码头、航道设施完善提升的基础上,开发产品业态,让“坐船”升级为沉浸式享受。

游船成为移动的会客厅,船舱里能看风景,也能参与各式体验活动;游船停靠点设计超贴心,从新市、南浔码头步行至核心景区,都在10分钟以内,实现“下船即如入画”。

产品业态开发,不止于一条航线,也不仅有一种形态。据介绍,根据“航运浙江”整体部署,从2024年开始,杭州就着力打造“浙里杭韵·诗画江南”水上品牌,旨在建设集精品航线、水陆融合特色产品和创新产业为一体的水上交旅融合生态。

《如梦上塘》成为水上旅游“网红”产品,入选浙江省首批交旅融合优秀案例。这不仅是上塘古运河景区内一场60分钟的大型宋词文化主题水上实景演出,更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参与模式,采用“行进+沉浸”式观演。观众乘船荡漾于水波之上,近距离“穿越”时空,与历史文化名人“对话”,收获独一无二的水上沉浸式体验。

在浙江第一码头,江北夜游航线的重磅回归,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玩法”。船上享美食,窗外是炫酷的无人机编队表演“大片”,该“游船+无人机秀”模式获评杭州市低空十大场景,拓展了水上“交旅+”新模式。

7月12日,杭州市三江两岸旅游发展公司推出“杭富微度假”一日游产品,让游客在一次旅程中尽享水陆双重视角下的三江胜景。航线自滨江码头启航,途经钱塘江大桥、千年古塔六和塔、江心绿洲五丰岛等标志性景观,盛夏的酷热被江风吹散,游船仿佛成了一个流动的画廊,游客朋友们可以在航程中尽览两岸如画风光。

从运输线到风景线,从赶水路到品水韵。这汩汩流淌的水韵新声,是城市软实力的脉动,更是未来发展的澎湃动能。


打造滨水旅游目的地

富春江的秀美、上塘古运河的韵味、钱塘江夜游的璀璨……一个个交旅融合亮点如珍珠般散落。

杭州市公路与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剑看得更深,他认为,要彻底激活杭州绵延2026.44公里的内河航道潜力,将散落的“珍珠”串成耀眼的“项链”,打造世界一流的滨水旅游目的地,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法规护航、基建支撑、产品创新和企业活力环环相扣。

交旅融合,核心在“旅”,成败在“联动”。游客乘兴而来,不仅要在船上看风景,更要能方便地上岸游玩。岸上的码头、停靠点,就是这水岸联动的关键“关节”。

“目前全市有49个正规客运码头,但面对蓬勃兴起的水上旅游市场,这数量是远远不够的。”王剑直言码头审批的现实困境,“按传统路子走,一个码头从岸线规划到最终建成,环节多、门槛高,很难快速满足旅游布点需求。”

怎么办?杭州拿出了创新解法——发展“水上停靠点”。它规模比正规码头小,功能更聚焦于上下客,立项建设相对灵活。目前,全市已摸排有171个这样的临时停靠点,但身份“尴尬”,尚不具备充足的法规依据进行规范管理和规划布局。

为此,杭州正在推进一项关键立法——《杭州市水上交通发展与管理条例(草案)》。“这是全国都少有的探索,我们争取今年就出台!”王剑介绍,“这部条例的核心突破之一,就是为‘水上停靠点’提供法律身份和管理依据。有了它,我们就能对全市停靠点进行科学规划、统一规范和有效管理,构建起‘以客运中心码头为骨干、停靠点为补充’的港口设施网络。这是打通水陆联动的‘任督二脉’。”

硬件提升也在同步发力。要让游客体验更丰富、更舒适,航道和船舶是硬支撑。

杭州正按三级航道标准(桥梁按二级预留),全力推进钱塘江“四改三”航道提升工程。“航道宽了、深了,更大的船才能进来。”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意味着未来游客在船上不仅能看风景,体验也将大大升级——船上可以设置更大的活动空间,甚至引入舞台表演、特色餐饮,让航程本身就成为难忘的享受。”

水上的诗与远方,还在产品业态上百花齐放。

建德市雄心勃勃,正与安徽谋划一条“黄金水路”——从千岛湖库区(新安江大坝上游)一路西进至安徽深渡。“这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它穿越的是千岛湖至新安江的绝美山水画廊,承载的是‘诗路文化·诗画江南’的品牌内涵,让游客在现代旅程中触摸古老水系的文化脉搏。”

船上也“好戏连台”。杭州市商旅集团正积极与西安知名文化团队对接。“借鉴《长恨歌》等成功经验,计划在钱塘江等水域引入沉浸式水上宋韵或吴越主题的游船。”市商旅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如果能够落地,将实现杭州水上旅游产品升级迭代。

围绕“世界一流滨水旅游目的地”目标,实现体制机制、基础设施、产品业态、服务品质、安全管理的“五个一流”,杭州的水岸之间,将呈现出一幅更加灵动、繁荣、世界级的滨水旅游新图景!


杭州聚力打造水路交旅融合试验区

到2027年,全面完成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打响“浙里杭韵·诗画江南”水路交旅杭州品牌。建成旅游航道100公里,新建旅游船舶超过90艘,新增客位数2400个,水路旅游客运量力争突破2000万人次,水路交旅融合体制机制保障更加有力、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备、交旅产品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更加优质、安全发展更具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