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义桥的青年地理学:当三江口遇见Z世代
时间:2025-07-18 10:07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5.jpg


6.jpg


7.jpg


继去年正式发布“渔浦十二道”品牌后,7月5日启幕的萧山义桥开渔日上,义桥镇对首批10家“渔浦十二道”经销店正式授牌,涵盖太虚湖假日酒店、钱江渔村等知名餐饮企业,未来将为游客提供标准化、特色化的江鲜美食体验。

美食是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义桥正通过“美食+文化+旅游”的多维联动,提升当地“青引力”,让更多游客、青年记住“义桥味道”,更推动义桥从“过境之地”转向“扎根之城”。


从“边缘”到“热土”的地理跃迁

站在寺坞岭俯瞰义桥,这里的地理叙事正在被改写。这片位于浦阳江、富春江、钱塘江三江汇合处的土地,这个曾经依靠五金机械、装饰布产业支撑的工业强镇,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厂房林立”到“青春磁场”的蜕变。

以在建中的杭州地铁18号线义桥站边上的渔浦社区为例,青年占比高达80%,该社区因此成为典型的“青年主导型社区”。再看义桥全镇数据,青年人口数量这两年均以两位数增长。

显然,义桥的青年人口集聚是一场“地理革命”。作为三江交汇的“杭州南大门”,义桥的青年化进程依托交通势能、产业磁场、服务网络三重动力, 将“边缘区位”转化为“融杭跳板”,吸引青年逆向流动。

比如借“中国视谷”产业溢出机遇,义桥打造三江创智新城、永利百合智造产业园,吸引永谐科技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户,为青年提供高附加值岗位,新质生产力迅速聚合新青年。

当然,吸引青年的不仅是山水。翻开义桥2025年十项民生实事,“青年”成为高频词。比如义桥要建全区首个乡镇级的“人才学院”,全年培训活动超50场,打造“自习室+夜校+创业孵化”三维体系,成为青年“智力充电站”。

不得不说,从交通末梢到创智高地,从“留守村庄”到跨界艺术现场,一场以青年为主角的地理重构正在“三江口”上演,义桥更以青春之名重构地理坐标。


文化IP的青春化再造

流量来了,更需要让青年与义桥深度“对话”。与以往义桥办节庆活动不一样,这两年,当地的开渔日、蓝莓旅游活动等,已从“传统节庆仪式”裂变为年轻人的多维体验场景,更成为Z世代的创作素材。

比如,义桥里河文化街已变身“青年创艺中心”,青年设计师将国学馆、非遗展区嵌入粉墙黛瓦建筑,使老街成为“新旧共生”的样板。

再比如,渔浦社区以《我的阿勒泰》共读凝聚多民族青年,烧箔画非遗体验将“石榴籽”符号化为艺术。流动党员小金感叹:“这里让异乡人找到精神原乡。”还有浙科大“青创基地”落地新坝村,中外学生拍摄《新坝人说新坝》纪录片,为老姜糖设计多语种手册等。

可以说,青年与义桥对话的背后,节庆、美食、非遗等,正被解构为青春可感的符号,变成可参与的“体验包”,吸引青年,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

某种角度看,“渔浦十二道”的品牌建设,正是义桥用青年语言重述古老故事。这场传统渔文化与现代青春力的碰撞,正是义桥“青年地理学”的生动缩影,以文化为纽带,重塑区域对青年的磁吸力。


【短评】

青春经济的三江汇流

青年的聚集不仅是人口现象,更是一种重塑地理的文化力量。义桥的“青年地理学”,从本质来说,是空间、文化、产业的三维共振。地理层面,是交通与产业重塑人口流向,让青年“愿意来”;文化层面,是节庆与IP创造情感认同,让青年“留得下”;经济层面,则是智造与文旅提供价值支点,让青年“活得好”。

可以说,义桥以“文化-产业-空间”的三重奏,奏响了古镇焕发青春的澎湃和声——这里没有“躺平”的土壤,只有“共舞”的舞台,让每位青年都能找到奋斗的“坐标”,让年轻人成为改变地理叙事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