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到哪里啦?”“咦,人呢?”“老李……”7月6日早上7:30,临平区崇贤街道三家村百亩荷塘的田埂上,一个精瘦的男子仰着脖子边跑边喊。层层叠叠的“接天”莲叶仿佛筑起了密不透风的高墙,让荷塘里只闻其声、难觅其人。
随着“扑哧扑哧”的蹚水声越来越近,“老李”握着一大把刚摘下的莲蓬探出头来。他“嘿嘿”笑着,眼眯成了一条线,黑红的脸上,一颗颗汗珠被阳光照得闪闪发亮。
“老李”是崇贤街道上了年纪的采莲工,喊他的是这片荷塘的主人马良浩——杭州湾里塘莲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果莲是炎炎夏日里深受杭州人喜爱的一道美食。一颗颗饱满清甜的莲子,唤醒儿时记忆里“荡舟追鱼游”的美好回忆,也承载了莲农们一个个与泥水、骄阳相伴的夏天。
“我们的工人都是凌晨就头上打着手电下水去采了,到早上9点就不采了,太热了!”马良浩说的“热”不只是采莲工觉得热,生于夏天的莲蓬其实也经不住暴晒。
“果莲一定要新鲜才好吃。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前采的莲蓬是带露珠的,水分多;太阳一晒,莲蓬上的水分就往下‘走’了,口感会变差。”眼看工人们陆续把采来的莲蓬往岸上运,马良浩赶紧上去挑拣:“你看,这种莲房表面较平的正好作鲜食,如果莲子凸出莲房表面很多的,那就有点老了,可以晒了作干莲。”
采莲工里还有几位五六十岁的阿姨,斗笠下,她们用湿毛巾裹着头,用来降温,也方便随时擦汗。
“这是今天最后一批了,早的5点就已经送到市场了。”说完,马良浩用双手揩了一把脸上的汗,在岸边等着最后几个工人把莲蓬运上来。
早上8:15,室外气温显示33℃,阳光直射让记者看不清手机屏幕,却清晰看见了马良浩远远的湿透了的后背。
“热是没办法的,我们‘野孩子’不怕热,哈哈!”马良浩笑着说。因为从小生长在“藕粉之乡”,他称自己是泡在荷塘里长大的“野孩子”。1991年初中毕业后,17岁的马良浩就开始在家乡种、卖莲藕。2006年,马良浩发动周边20多户农户,共同出资组建杭州湾里塘莲藕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种植、采收、清洗、包装、冷链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主要种植水稻和水生蔬菜莲藕、慈姑、荸荠、茭白、果莲等4500亩。
果莲是马良浩最近几年的新探索。通过多方考察,他从外地引进“建选35”“金芙蓉”等果莲优质品种,去年在三家村和三围村一共种了120亩,仅鲜食果莲亩产值就达1.5万元;今年,他进一步扩大规模,种植面积达到200亩,并得到了杭州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的支持。
马良浩今年种的果莲是7月1日开摘的,会一直采到9月初。目前,这些果莲大部分以一个个莲蓬的方式销售,每个莲蓬销售价为5元;供应“盒马鲜生”的是剥好的莲子,售价为9.9元/盒(0.17kg)。
“7月底到8月初是采摘高峰,我这边光采莲工就要雇30多人。”马良浩介绍,合作社里采莲、剥莲和包装的工人都是本村和周边的村民,其中,采莲工工资200元/天(8小时),超过8小时有加班费,7月—8月的高温天,他还会给采莲工每人每天50元的补贴。
热浪滚滚中,马良浩的心里也藏着一个炙热的愿望:希望在家乡三家村建成一座集游学、研修、农耕、文旅于一体的荷博园,让更多人不仅能品尝到清甜的莲子,更能走进荷塘深处,体验采莲的辛劳与乐趣,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