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历史绵延的见证,是城市岁月的印记,是时代发展的标签。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它们,
区民政局特推出“临平地名故事”系列专栏,把鲜为人知的故事讲给你听。
上塘河边阮善角的故事未完待续,今日一同探寻第二篇~
上塘河,是阮善角人的母亲河,村民们的出行、灌溉、行洪都依赖这条河。1970年,一条由北至南的地下渠道被开挖,机埠建在上塘河岸边,抽水泵通过地下渠道,源源不断地将水输送到农田。
渠道上面是村道,两旁的水杉树,犹如挺拔威武的战士,站立在路旁。1980年,穿境而过的临丁公路修建而成,虽说名为公路,实则宽不足七米,是在宕渣上铺设细石子的机耕路。各种机动车来来往往,时间一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让阮善角人吃尽了苦头。
纵横两条道路的建设,使阮善角从原先的“口”字形格局,变成了“田”字形。这一变化,也折射出陆路交通逐渐取代水路的趋势。
1978年,星桥初级中学从黄泥坝迁建而来,位于上塘河与飞桥港交叉口的东北角。这是举全星桥之力完成的首个大工程,对于阮善角的村民而言,这里承载着他们难忘的青春岁月。
过去,阮善角一带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里种植着油菜、大小麦、双季水稻、络麻等农作物,还建有仓库舍、小牧场、知青房等场所。村里有四处天然池塘,后来陆续增加了麻布、蚕桑、茭白、甘蔗、草坪等经济加工物种。
由于阮善角人多田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平整运动,俗称“拔高低”,与和睦港开挖、赴下沙围垦一样,都是为了扩大粮食面积,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阮善角河港环绕,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湿地村落。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常在野外玩耍。在跨塘桥上学习跳水,在上塘河里摸黄蚬,在飞桥港边钓黄鳝,在老鼠桥港采桑果、抲小鱼,在络麻蓬里抓青蛙、挖湖蟹。暑假里,约上小伙伴,带上种刀(一种小农具)、系上小克篓(一种口小腹大的竹篓),顶着烈日,在河边逛上一圈,总能满载而归。
对于当时的村民来说,虽没有赶上集体生产的劳作,但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到户后,家中有责任田5、6亩。他们经受过采桑养蚕、剥络麻、接稼、织麻布、掘地松土、倒甘蔗等农活的磨炼,至于喂猪、割羊草,反倒成了相对轻松的活计。
一年四季“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农村穷,农民苦、农作累的体会让阮善角人铭心刻骨。正是这样的环境和劳作,锻炼了他们乐观向上、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了勤奋节俭、执着隐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