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黏”在CBD:盈丰的“无界社区”试验场
时间:2025-07-17 10:38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9.jpg


10.jpg


钱江世纪城的摩天大楼之间,一场静悄悄的“空间革命”正在进行。这里不仅是繁华的中央商务区,更致力于成为青年聚集、活力迸发的理想家园,从CBD(中央商务区)向CAZ(中央活力区)转型。“城街一体”的萧山盈丰街道通过巧妙的“空间魔术”,将冰冷的物理空间转化为充满温度的社交空间与情感空间,让CBD的快节奏,流淌出社区治理的慢生活温情。


围墙内外的共生实践

前不久,一场破“墙”实验在奔竞社区澄之华庭小区拉开帷幕。该小区常住人口4500余人,其外围的盈丰路和民和路沿线是总长约500米的街区,由橙柿农贸市场等90余户商户组成。

针对澄市未来街区“停车难”痛点,有社区青年提出“空间置换”概念,即农贸市场将闲置的80平方米空间借给居民小区建设便民公共空间,小区则让渡部分空余车位给农贸市场。社区党组织作为“中间人”,一面联系小区物业,一面对接农贸市场,很快就促成了这次“友好置换”。得益于背靠农贸市场,这块近80平方米的场地,预计将被建设成“奔竞大饭堂”,进一步丰富街区配套。

盈丰街道主要负责人介绍说,澄之华庭小区党委下设澄市街区党支部、澄之华庭小区第一网格和第二网格3个党支部,将党的组织体系延伸覆盖至整条街区。建立“小区+街区”党委,就是希望借助这一载体,打破小区围墙内外的壁垒,积极探索“小区+街区”融合共治新路径,实现治理效能与民生服务的“无界”融合。

显然,打破小区的物理围墙,这一“改变”既带来了资源的活化共享,也盘活了闲置资源,让街区真正“活”起来,成为居民交往互动的开放平台。此外,社区还将澄之华庭小区打造为“小哥友好”小区,关怀新就业群体,在小区门口配备小哥车位、手推车、小哥码等,在街区配备小哥休息、饮水、如厕、公益理发等服务。对于这些变化,青年居民和创业者感触最深:“作为‘空间置换’的尝鲜者,没想到自己的点子真能落地,还让街坊邻里都方便了,挺有成就感。”穿梭于楼宇间的快递小哥也反馈:“感觉真正被社区接纳了。”


“混搭”的艺术

某种角度看,这是一种城市空间功能与治理模式的创新“混搭”试验,盈丰也乐于多元化尝试。

除了澄市未来街区的探索,泰隆银行萧山支行同样操刀了一次“空间魔术”。它将一楼近1000平方米的核心商业空间腾挪出来,改造成为集青年TED演讲、创意沙龙、休闲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青年空间”,而银行一楼仅保留了约10%的核心业务区域。该行相关负责人谈道,这不只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的调整,而是服务理念的质变,将宝贵的城市空间真正还给青年,成为他们激发创意、连接思想的活力磁场。

与此同时,盈丰街道立涛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敏锐洞察到社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和青年家庭的需求,对原有空间进行了功能升级和改造,转型为服务全龄段的“邻里中心”。这里不仅是老人活动的场所,更是青年父母遛娃、居民交流、举办活动的“社区客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社区高度关注青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宠物陪伴需求,积极打造“宠物友好”环境,尊重并保障“宠物权利”,营造包容、温暖的社区氛围,增强了青年归属感。“连我家‘毛孩子’也有专属活动区,这种全龄友好的感觉太棒了!”一位带着孩子和宠物狗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青年妈妈由衷感慨。

此外,广孚国际联合中心一楼大厅的社区楼宇服务站也“摇身一变”,化身超燃的“欢乐能量站” —— “青潮MORE FUN ‘青’心相伴潮能活动”火爆开场。潮韵社区这次玩得够“潮”,核心密码就两个词:无界!破圈!服务站直接“嵌”进写字楼心脏,白领下楼就是家,咖啡香里聊创业,游戏互动交朋友,资源交换在指尖……社区不再“单打独斗”,潮韵亮出“潮企幸服+”这张王牌,把烘焙达人、健身教练、手作大神请出来,拉来左邻右舍的企业朋友们,在这个“欢乐能量站”里,社区搭台,大家唱戏。“潮企幸服+”作为超级连接器,让社区、居民、企业、组织从“我”变成“我们”,实现多方共赢。

无论是银行柜台变身“青年舞台”,还是养老空间变为“邻里中心”,楼宇服务站化身“欢乐能量站”,其实都是一种“空间让渡”,最终跃变为“文化空间”,对青年群体更多是一种城市的包容文化。


治理创新的社区试验场

一揽子的社区创新试验背后,又是什么逻辑?

在盈丰街道主要负责人看来,通过各种治理文化的多元化尝试,主要是增强政府与企业与市民的“黏性”。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混搭”一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城市规划单元控规里,主要是在一个街区里混搭融入商业、社区、文化等多元化场景,进而达到“小街区、密路网”的城市空间。这种“规划理念”之变,其实是规划尺度的重构,回归人的体验尺度。

同样,对“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利用,其深层意义也在于通过缩小距离感、增加互动性,改变传统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社区、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尺度”问题,实现“青年触达”。

以盈丰街道潮韵社区扮演“超级中介”的角色,积极链接社会资源,联动周边商户举办“熟人节”,正是模糊了商务区与生活区的“边界”,通过“小尺度、慢生活”的社区试验,回应青年对社群联结的需求,营造熟人社会氛围,激活社区商业生态。前不久,亚韵社区联合杭州亚运村建设有限公司共建的萧山首个社区级“潮人才·会客厅”正式运行。它由社区出空间、国企出资,街道积极发动青年运营,让亚运遗产在人才服务领域实现创新转化。如今,这里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汇聚梦想、激发创造、温暖相伴的青年“第二主场”。为方便青年人才和一线工作者用餐,盈丰街道与世纪城国资公司合作,计划设立民和社区青年食堂,对持萧然青才卡人员及外卖小哥等提供套餐服务。

当然,这场基层治理与空间改造的创新“试验场”中,盈丰又为其融入了更多“数字赋能”。比如技术赋能——引入“AI社工”等智慧手段辅助社区服务,提升效率;比如热线直达——打造“政务110”街道热线,确保居民诉求能够“迅速反映、快速解决”。无论哪种创新,都是为了压缩“行政距离”,更聚焦社区“颗粒度”的生活需求。


【短评】

黏性的力量

多元主体共塑城市韧性

盈丰街道是一个特殊的空间,新老盈丰人的比例、潮汐人口的状态、业态的复杂度,在杭州也是特例。诸多“特性”,使街道必须不断丰富“治理工具箱”。这里的空间人性化变革,不仅是一个区域的自我更新,更折射出钱江世纪城从CBD向CAZ的转型过程——从“效率至上”到“人本活力”,通过功能复合打破“白天繁荣、夜晚空心”的潮汐病,打造24小时活力场。

这当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共同推动空间转型,形成“共治共享”的生态,这种自下而上的协同治理,折射出一种多元、开放、共享的治理文化,它不再仅仅是政府单向的管理,而是通过空间的巧妙改造、服务的精准供给、活动的有效组织,极大地增强了政府、企业、市民之间的“黏性”,更以“黏性营造”破解人才留存等难题,打造一个真正吸引和服务青年、充满活力的新型CBD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