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旋律有多大“穿透力”?
时间:2025-07-15 10:40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9.jpg


10.jpg


11.jpg


12.jpg


“整个夏天想和你环游世界,山路蜿蜒就像是爱的冒险……”7月5日18时,萧山银隆百货的广场上,街头艺术家张濠麟的歌声伴随傍晚的微风,为前来围观的市民带去夏日里的宁静。

像这样的街头艺术家,萧山一共邀请了71位,从6月28日起在钱江世纪公园、杭州南站、靖江空港新天地喷泉广场等26个点位,播撒艺术星火。

这就是升级回归的第二季潮文化Power“街头旋律”文艺点亮计划。据统计,启动首演当天,活动吸引线下观众逾万人,#街头旋律文艺点亮计划#相关话题曝光量累计达2.1亿次。


城市赋舞台,青年亮底色

与去年首期不同,第二季的“街头旋律”有所升级。

首先,71位街头艺术家均属于“持证上岗”,得到“萧山认证”。这并非仅仅是象征意义,更把艺术融入了城市的发展脉络。所有街头艺术家都经过严格审核与评选,确保能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把高品质文化服务精准下沉至基层。

其次,演出场地从城市广场、大型公园延伸至乡村公共空间、商圈及艺术中心,实现镇街全覆盖,同时艺术表达亦更为丰富多元,包括且不限于演唱、原创音乐、乐器演奏、说唱、戏曲等。

昔日街头艺人的辗转,被专业设备和固定舞台所替代。“这是一般街头艺术家难以遇到的机会。”张濠麟已经连续参与了两季活动,对此深有感触,“舞台更完善了,点位增加了很多,人流量和点位热度都很高。”

更重要的是,“街头旋律”的公益底色——不计功利地创造表达空间,是城市对青年最深沉的信任。

“街头旋律”的“穿透力”,在于其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建,是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与青年自由表达之间的一次突破性联结。这场青年表达盛宴并无门槛,观众也无须门票——天然带着“文化惠民”基因。

青年个体在此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在社会中体现的自我价值;城市获得的也不仅仅是动人的旋律,更是被年轻创造力所点燃的文化生机。这正是双向奔赴的内在温度。

街头艺术家宇芃的乐队也参与了第二季“街头旋律”。他们的乐队曾在杭州、湖州、义乌等多个城市演出,收到阿里、交个朋友、有赞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活动特邀,参与过杭州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现场录制。

“因为每年过来旅游的人都特别多,这也一定程度代表着杭州的形象。”宇芃说,“从2021年开始,明显感觉到政府对街头艺术的支持,希望能用最精彩的演出,展示我们杭州的街头艺术力量”。这种责任感,也从街头艺术家的角度,展现了城市对文化形象的塑造。


街巷焕新潮,艺韵激活力

“街头旋律”的持续发酵,已悄然改变城市的文化生态。

更年轻化、更互动化,也更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这让文化有了更强的“穿透力”。伴随而来的,是在文化场景下的烟火气和创新力。

“街头旋律”不仅回应了市民“文化在身边”的期待,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指数,也推动了文旅、商圈、夜经济的多维融合。“刚从银泰吃完饭走出来,看到有人在驻唱,不自觉地就停下来看了一下。”像杨女士一样被吸引的市民还有很多,不少围观市民都拍下视频或照片,与亲友分享着属于萧山街头的浪漫。

据悉,第二季“街头旋律”将从今年6月持续至明年5月,以文化惠民为核心,鼓励青年艺术家走向街头、扎根基层,在表演中传递城市温度,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抵达。

值得一提的是,“街头旋律”背后的机制韧性——可持续的“街头艺术家体系”正在萧山构建成型。“街头艺术家库”建设迈向常态化运作,将通过月度招募、定期培训等形式不断扩充艺术家梯队,探索更具专业度与群众基础的“萧山模式”。

街头艺术这束光,照亮了萧山把优质文化资源直送基层的创新实践,也为萧山建设“青年向往之城”写下生动注脚。这也是一次深远的变革:城市的角落不再是文化传播的边缘地带,而是城市表达的前沿阵地;青年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也是城市文化活力的创造者。

以街头作幕布,以青春为鼓点,“街头旋律”奏响了萧山开放、活力、温度的动人旋律。这是城市对青年表达的认可,也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了崭新的文化灵魂,成为城市与青年共同谱写的未来叙事曲。


【短评】

“街头艺术”的新归属

从试点探索到全域绽放,“街头旋律”最大的突破,在于将街头艺术家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的序列。政府搭台、公益服务,为街头艺术赋予了前所未有的尊严感与归属感——这既是城市治理的智慧,更是对青年力量的认可。同时,这种模式的价值远超活动本身——它撕掉了“街头表演=边缘文化”的标签,让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成为青年表达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