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探索人文乡村共富新路径
时间:2025-07-15 10:45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19.jpg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新安江的晨雾,下涯镇之江村的“渔夫模特”轻摇一叶扁舟,再现了“移舟泊烟渚”的唐诗意境;三都镇镇头村“草帽乐队”的排练声伴着葫芦丝旋律,与田间劳作的吆喝声交织成曲;梅城镇千鹤村“鹤鹤有茗”文化小院的沈媛婷身着汉服,准备着宋代点茶;与此同时,李家镇新桥村化石修复室的灯光早已亮起,化石修复师李刚正在“对话”2.7亿年前的菊石……这些生动的剪影,共同勾勒出建德人文乡村建设的鲜活图景。

近年来,建德市以“新安诗路”文化带建设为抓手,通过“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等乡村人才为三维联动,深挖“浙人寻根”文化内涵,将散落的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走出了一条“精神共富+产业共富+人才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精神富足“孕育”文明乡风

“以前吃完晚饭,就想着打麻将,现在我们都抢着去合唱团占位置。”下涯镇之江村村民王桂英说的合唱团,正是来自新疆的“新建德人”吴核发起的“歌之江”乡村合唱团。这个由52位村民组成的团体,成员从之江村扩展到周边乡镇,他们从牌桌走向舞台,用歌声唤醒了乡村文化自觉。

群众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足,已悄然成为建德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种文化赋能的发展逻辑,正在建德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近日,一场集音乐演出、文化体验、美食消费于一体的“音醉三都·嗨FUN一夏”活动在三都镇梦想大草坪上举行。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周霞原创音乐舞台剧《渔乐糍香》首演亮相,渔船作大鼓,船钉为编钟……巧妙融合建德民歌、九姓渔民历史、渔民号子、方言及生活器具,生动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过去村民家长里短‘口角多’,现在大家音乐兴趣培养起来了,村民文化气质变了,各个都能上台露一手。”三都镇相关负责人高兴地说。

当三都镇用艺术唤醒乡村活力时,60公里外的大慈岩镇上吴方村,正通过传承六百年的“八礼”文化重塑乡村文明。大慈岩镇上吴方村的“八礼”文化,则如同一部活态教科书,滋养着村民的精神世界。在乐志堂内,7岁孩童穿戴传统服饰参与“入学礼”,通过朱砂启智仪式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尊师重道的观念;16岁少年在“成人礼”中“授笠、授担”,寓意担起家庭责任。

今年年初,浙江省公布的2024年“人文乡村建设”名单中,大慈岩镇上吴方村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魅力成功入选。该村将“八礼” 精神融入村规民约,“乐善方正”的家风成为评选“最美家庭”的核心标准,2024年大慈岩镇通过道德评议会化解纠纷10余起,实现“以礼育人、以文化人”。

为满足群众和游客的文化需求,浙江省文化特派员陈云入驻航川村后,将闲置猪栏改造成云下美术馆,并制定了《光影之约:在航川遇见美丽中国》文化项目。该项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为契机,计划在航川村云下美术馆内打造中国首个乡村摄影艺术大展,以产业互助、邻里互助、配套互助为主要方式,形成新时代的文化乡集。据了解,该项目还成功入选了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成为近年来建德市首个。


文化产业“激活”内生动力

当文明乡风浸润田野,文化的种子也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之江村的“镜头经济”实现了从“美丽风景”到“美丽经济”的华丽转身。50 余名村民化身摄影模特,江上撒网的渔夫、田间耕作的农妇成为镜头下的“主角”,每人每天可获得200-500元收入。62岁的渔夫老周算了笔账:“以前打渔旺季一天挣百把块,现在当模特,撒一网就是700元,还不用风吹日晒。”近年来,下涯镇将文化乡集、摄影工坊等串联成线,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收入超8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浙江省油画院创作基地的落户,更实现了摄影与油画的“破圈”融合,衍生出写生培训、艺术品展销等新业态。

6月底,如何让“科学价值”向“文旅产业”转变的一场以“解码二叠纪李家生物群与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科学咖啡馆·大师对话”活动在李家镇举行。“我们将在做‘活’化石文章上持续用力,探索搭建化石文化产业集聚平台,招引相关人才和业态集聚,建成化石展示修复中心、科普文创体验街区等一批项目,举办好李家生物群专题展览、科普研学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发以化石为元素的文创产品,全方位、多视角加大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化石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建德市李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要让2.7亿年前的古生物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疙瘩”。

目前,在乡村化石博物馆内,100余件二叠纪化石向游客“诉说”着地球演化史。自开馆以来,已有2万余名中小学生在此体验化石修复、模拟发掘等课程。研学机构负责人王江涛介绍:“我们开发的化石盲盒、明信片等文创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去年还有香港、海南等游客专程来参加研学课程。”据统计,2024年李家镇化石相关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

这种文旅深度融合的模式,在建德并非孤例。同样上榜2024年浙江省“人文乡村建设”名单的梅城镇千鹤村,围绕“妇女能顶半边天”精神发源地的核心定位,深化红色文旅场景开发。老年食堂按照1955年代风格打造“公社食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公社食堂”作为重点业态之一,单日最大接待量增至200人次,并承接研学团队餐饮服务,实现“公益属性+市场运营”双轨并行。

走进千鹤村的乡愁记忆区块,一幅“红色文化+多元业态”的融合发展图景徐徐展开。依托“乡村梦想家”团队的专业化运营,千鹤村重点聚焦文旅融合、品牌塑造、村民共富三大目标,通过资源整合、流量驱动、利益联结等举措,招引7个新业态主理人入驻,承接活动64场,打造6条研学路线及康养产品矩阵,运营收入达151万元,新增人才就业岗位6个,带动农户临时就业40余人。

近日,第十二届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在建德市千年古镇寿昌镇隆重举办。“此次盛典落户建德,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份值得欣喜的宝贵荣誉,更是一次推动建德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建德市委书记富永伟在晚会致辞中介绍。

三年来,建德影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落户影视企业57家,出品、承制或在建德拍摄影视剧累计达103部。桂花村里20栋农房变身“民宿影棚”,群演培训中心输送群众演员300余人次,2024年承办的“建德乡村电影周”吸引20余家剧组取景;机耕路被改造成卡丁车赛道,“田园卡丁车”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把“资源”变成“财源”,盘活60亩闲置山林,打造集采摘、研学、观光等于一体的乡村欢乐基地。


人才兴村“赋能”振兴引擎

不久前,派驻在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的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张红“三顾茅庐”,请来了中国人像协会副主席房翔,将“逆光飞翔”的之江影像美学馆“落户”之江村。更可喜的是,在浙江省文联公布第二批“浙江省艺术乡建特色村”、2025年度“艺术乡建”典型案例和“艺术乡建”带头人名单中,之江村以及文化特派员张红摘得三项荣誉,“艺术乡建”发展成果获得肯定。这种 “政府派人才+市场引人才+本土育人才”的模式,直接带动了5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服务,其中3人成长为摄影讲师、音乐助教。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三都镇镇头村的“1+X+N”人才培养体系,让音乐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周霞邀请6名音乐人驻村,形成“文艺村长+文艺大师兄+文艺爱好者”的培养链,78岁的姜献君从学员成长为空灵鼓教师,带着20余名老人组建乐队;“草帽乐队”成员朱银标不仅自己获建德文艺调研金奖,还培训出50余名村民乐手。村里还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作,“音醉三都山水间”乡村音乐会让村民与专业演员同台,这种“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培养出葫芦丝、空灵鼓等5支文化队伍。


【短评】

文化活了,乡村兴了

从精神富足孕育的文明乡风,到文化产业激活的经济动能,再到人才引擎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建德人文乡村的实践,正在构建一条“文化滋养精神、产业创造财富、人才注入活力”的乡村振兴生态链:既要让老传统活在当下,也要让新业态长在乡土;既要引得来“金凤凰”,更要孵得出“土专家”;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在浙西大地,文化从“阳春白雪”的云端走入烟火日常 ——它是之江村晨雾里可触摸的温润,是上吴方村古礼中可参与的厚重,更是李家镇化石前可共鸣的惊叹……当“软实力”化作托举发展的坚实力量,一副以文化为魂、共富为纲的新图景,正缓缓铺展成生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