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建德市三都镇的夏夜,被“音醉三都·嗨FUN一夏”音乐季开幕式暨文化特派员一周年成果展演点亮。当三都镇乡村音乐学校“草帽乐队”与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生乡建艺术团同台演绎歌曲串烧时,台下观众的情绪被瞬间点燃。老人们跟着节奏拍手,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孩子们随着音乐摇摆——这个浙西小镇,正以音乐为笔,书写乡村振兴“新乐章”。
多元项目落地 激活乡村新动能
在浙江省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二十周年、文化特派员制度推行一周年之际,建德市三都镇以音乐为纽带,全景式展现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打造了汇聚“乡村梦想家”、培育特色产业、推动文旅融合的精彩舞台。
活动现场,政、校、企、民四方力量深度协同,一批聚焦音乐特色和产业融合的优质文旅项目集中签约落地,为三都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与三都镇签订艺术乡建战略框架协议,并揭牌成立“音乐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标志着校地合作在艺术实践领域迈上新台阶;佰跃国际旅行社与三都镇达成音乐研学运营合作,计划年引流超5000人次沉浸式感受水乡音韵,打造特色音乐研学新标杆;江野城外烧烤露营基地与骑迹·日与屿骑行驿站项目正式签约,着力构建“音乐+户外”沉浸式消费新场景,丰富乡村旅游业态;青柑茶合作开发项目巧妙链接建德妇幼保健院的科研优势与本地农场资源,推动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升级;中国水利水电一局五公司与扎根三都的“山里朋友”青创团队签订创业陪跑协议,为这批充满激情的“乡村梦想家”提供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扶持,彰显了社会力量对入乡青年创业创新的鼎力支持……这一系列项目,推动人才从 “进村指导”向“驻村深耕”转变,为“乡村梦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导师资源,标志着优质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清晰勾勒出三都“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振兴路径。
《渔乐糍香》首演 “渔歌新唱”焕发艺术新生
夜幕降临,原创音乐舞台剧《渔乐糍香》迎来震撼首演。这部由“文化特派员和他的朋友们”驻村创作的匠心之作,巧妙融合建德民歌、九姓渔民历史、渔民号子、方言及生活器具,渔船作大鼓,船钉为编钟……乡村艺术家们将渔耕用具化作乐器,用充满创意的演奏让观众聆听到渔民劳作的灵魂乐章。这场独特的表演,让渔村从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升华为可以聆听的精神家园,生动展现了文化扎根乡土、赋能民生的深厚力量。
“从‘文艺村长’到‘文化特派员’,我已扎根三都三年。”杭州市文化特派员周霞表示,“不管身份如何变,我们工作的核心始终聚焦‘培育’,持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自2022年建德市推行“文艺村长”制度以来,三都镇便锚定“音乐特色乡镇”目标。2024年杭州市级“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后,这一探索得到进一步深化。当地着力构建 “音乐生活圈”,相继建成乡村音乐学校、影像音乐工坊、“梨花醉月” 音乐角及杭州地区首家乡村录音棚,形成特色音乐阵地集群;积极联动杭师大音乐学院、浙艺职院音乐学院等高校资源,开设葫芦丝、空灵鼓等器乐培训班,举办乡村音乐会,累计培养乡土文艺人才 120 余名;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及其 “朋友圈” 力量,邀请包括浙江省 “五个一工程” 奖获得者在内的 6 名知名音乐人担任 “文艺村长”,推动人才从 “进村指导” 向 “驻村深耕” 转变,为乡村梦想家提供了宝贵的导师资源;持续打造 “三江口村艺” 大赛、“三江口” 戏曲交流演出等品牌活动,丰富文化供给。本次 “音醉三都” 盛典正是这一系列成果的集中检阅。
研学路线首发 解锁“音乐+”新玩法
除了精彩的演出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活动还带来了全新的文旅体验——开幕式后,激情四射的草坪音乐节瞬间点燃夏夜,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的师生献上精彩音乐演出,引发全场合唱。与此同时,“音醉三都山水间”音乐研学路线重磅首发。
该路线精心串联镇头村乡村音乐学校、“醉三都”文化乡集、影像音乐工坊、乡村录音棚等特色站点,创新推出“六个一”音乐研学体验套餐(观看一场演出、喝一杯渔家酒水、吃一个香糯麻糍、拍一张九姓渔民婚俗照、录一首歌、开一场乡村演唱会),深度探索“音乐+”多元业态,致力于将音乐特色切实转化为共富动能,为游客和研学群体提供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这场音乐展演,是政、校、企、民在文化特派员机制下协同发力的精彩缩影,更是建德市以文化为引擎、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三都镇党委书记方睿展望未来时强调,“随着更多合作项目的落地生根与音乐品牌的持续擦亮,赋予三都的不仅是眼前的活力与流量,更是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引擎。我们相信,在广大‘乡村梦想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人才支撑和特色项目助力下,三都的‘音乐兴村’之路,定会越走越宽广。”
从“渔歌新唱”到研学创新,建德市三都镇用实践证明:当文化真正融入乡土,就能成为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力量。在这片热土上,文化的种子正在孕育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