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401/2025-27747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成文日期: | 2025-07-14 | |
发布单位: | 市政府办公厅 | 主题分类: | 政务公开 |
范波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杭州市率先建设绿灯友好型社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学设置信号灯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公共安全、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的城市治理关键环节,其优化能直接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交通的治理工作,其中包括道路信号灯设置及信号配时的优化提升,持续强化绿灯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交通参与者获得感、幸福感。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市会同省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主要有:
一、关于充分利用AI等技术,深化“人工智能+红绿灯”场景建设及应用,加强实时分析需求和动态响应反馈,优化治理手段和机制
近年来,信号控制技术发展迅速,从技术形态来看,由传统自动化、信息化逐步发展到智能化。AI信号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地磁传感器、摄像头、雷达、车载设备等配套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动态分析和自主决策,自动优化红灯、绿灯时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交通流量需求,将交通控制从“被动响应”升级为“主动预测与优化”。当前AI信号灯技术基本成熟,但仅能检测车辆数据,无法感知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尚未大规模普及。以上海为例,目前仍使用“定时方案+自适应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未完全实现“人工智能+红绿灯”的AI控制。
杭州是国内最早引入智能信号控制系统的城市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与上海、广州等城市一同引进了澳大利亚SCATS信号控制系统。随着国内信号控制系统技术发展成熟,近年来杭州引入国产ACS信号控制系统。目前杭州主城区共有交通信号灯路口2481个,其中钱塘江以北片区主要采用SCATS控制系统,共1671个;钱塘江以南片区主要采用ACS控制系统,共810个。上述2类信号控制系统自身已具备自适应功能,但距友好型、智慧型的AI信号控制还有一定差距。
杭州在探索“人工智能+红绿灯”场景建设及应用过程中,通过数据赋能,建设使用城市大脑、道路速度管控系统、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等3大平台系统,实时检测城市交通运行情况、发现拥堵点段,辅助发现问题部位和靶向调优,不断提升信号控制研判能力;通过建立交警支队、大队、中队三级信号控制体系,高质量开展慢速道路综合治理、路口拥堵即时处置和EF级(严重拥堵)路口“降紫降红”等工作,推进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效能提升。
下一步,杭州将深化“人工智能+红绿灯”应用,加强实时分析需求和动态响应反馈,提升城市信号控制实效、巩固经验成果。
二、关于对城市的宽路口,如杭州市上城区的艮山路和环城东路交叉路口、新塘路与庆春路交叉路口等,其绿灯行人通行便利情况进行车流、人流、时段等历史通行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提出优化措施
(一)AI信号灯探索情况。
鉴于当前AI信号灯检测设备成本高、适用小规模区域、与群众需求有差距等困境,杭州在推进“智慧化”的进程中,采取了“人工+智能”的过渡模式,依托城市大脑交警应用、高德平台、道路速度管控等系统平台产出的广泛情报,以“时段方案+临时调控”的手段加强信号控制应用,初步取得了“量增速提”的效果。
一是数据赋能,不断提升信号控制研判能力。杭州公安交警发挥杭州“数字之城”的先发优势,建设使用城市大脑交通系统、道路速度管控系统、高德公共服务平台等3大平台系统,每2分钟检测城市生命体征指标,提供宏观、中观、微观的感知数据服务,辅助城市信控总体策略的制定、低速道路、拥堵路口的精准发现和靶向调优,支撑道路交通信号控制从“定性”向“定量”推进。
二是探索创新,不断提升信控管理专业能力。杭州市公安局建立交警支队、大队、中队三级信号控制体系,设置“信号配时员”专职岗位93个,明确三级责任分工,依托智慧平台实时情报,联合路面“执勤队”进行快速联动处置;坚持警企合作模式,联合高德、百度、银江、中控、每日互动等科技公司,派驻信号控制工程师担任技术顾问,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三是健全机制,不断提升信控管理服务效能。根据季节性、时段性交通变化和信号灯路口高峰、平峰、夜间流量特性,精确设置时段方案,并同步实施“降信号周期”“设可变车道”“建绿波带”等7项信号控制优化措施,实现“市民出行少停少等”。
(二)行人过街保障情况。
一是设置最低行人保护时间。路口停车延误是影响道路提速的关键因素之一,降低路口信号周期能够降低路口停车延误,实现路口“最短红灯”。杭州改变运行180秒大周期清空路口排队的惯性思维,对全市全量路口实施降周期行动,以减少路口绿灯空放、其他方向红灯空等的情况,平均每个路口下降20秒,并在降周期后精细化、个性化制定每个路口在不同时段的信号配时方案,按照过街速度1-1.2m/s设置保护时间,保障行人能够安全通过路口。
二是设置超宽道路中央安全岛。杭州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针对超宽道路(如双向6车道及以上主干道)的安全隐患问题,按照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中“当路段或路口进出口机动车道大于或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应设安全岛,安全岛宽度不宜小于 2.0m,困难情况下不应小于 1.5m”的要求,引入道路中央安全岛设计,并结合地方实际,在环城北路、钱江路、富春路上将安全岛宽度进一步扩展,以提升行人过街安全性与通行秩序。
(三)相关路口的优化调整情况。
提案中涉及的2个典型路口情况,杭州市公安局已开展研究分析,并在日常工作中对信号灯和可变车道应用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艮山路环城东路口。该路口为上城区和拱墅区交界路口,承接了钱塘快速路、绍兴路等主要通道转换的流量,潮汐特征明显,高峰小时各方向流量6231辆,为F级严重拥堵路口。路口东、西、南、北侧斑马线长度分别为51米、54米(中央安全岛宽3米)、36米、50米,因此为保障行人安全过街,东西向、南北向直行相位时长均设置在40秒以上,夜间(22-7时)设置在35秒以上。该路口为重点路口,日均调控信号配时、可变车道40余次,并于7:30-21:40安排2名固定警力值守,晚高峰增加至4名,对拥堵情况、交通事故事件等及时与指挥室联动处置。针对该路口临时调控或时段方案切换时行人过街相位时长波动的情况,现已严格控制过街时长调控底线,在高峰期间视情增加过街时间,并设置过渡方案,避免波动过大,对绿灯时间内未通过的行人由路面警力采取“护送式”指挥以保障安全。
二是新塘路庆春路口。该路口为庆春隧道衔接秋石高架的第一个路口,早晚高峰(8:00-9:30、17:30-19:00)流量较大,为E级较为拥堵路口,高峰小时各方向流量6293辆,其中东进口流量最高,达2104辆。当前早晚高峰设置信号周期为160秒,平峰设置信号周期为140秒,全天共设置11套配时方案,主要保障庆春隧道东向西方向通行,兼顾新塘路。路口南、北、西进口道共设有5条可变车道,共设置4套时段方案。因该路口设有人行天桥,路口方案设置中以非机动车安全通过为底线,左转最低配时在21秒以上。三桥断流后,该路口承接庆春隧道进出流量将大幅增加、拥堵形势严峻。目前已纳入钱江三桥改建提升工程,后续将在东进口新增2条可变车道,提高通行效率。
下一步,杭州将针对类似宽大路口进行梳理排摸,根据路口特性因地制宜设置信号灯“全红”时间,做好信号灯相位切换期间路口清空保障,提升交通安全性。
三、关于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遵守交通规则,引导有条件的多走路、骑行、公共交通等便利出行方式;注重听取意见建议,及时回应诉求,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网络、体验活动、公益宣传海报等形式、渠道,加强文明出行的宣传引导。
二是开展文明交通提升专项行动。制定《“我文明 我礼让 我守规”文明交通提升专项工作方案》,在全市57个文明示范路口早晚高峰投入警力开展交通文明劝导行动,做好文明交通专项提升工作。
三是积极开展文明出行宣传活动。联合潮新闻举行“奇妙出行季、安全记心中”交通安全文明出行主题活动;结合开学季,持续开展“开学第一课”交通安全宣传;联合市文明办开展“百万百日文明出行零违法”挑战赛活动和“礼出文明 让出安全”杭州市交通文明百日行活动。
四是加强交通诱导。充分利用电台广播、互联网地图、电子情报板等各类平台,梯次发布交通诱导信息和实时路况,引导群众遵守交通规则、合理安排出行方式。
下一步,我市将根据您提出的相关建议,持续强化绿灯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交通参与者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加强信号灯及可变车道的应用。继续坚持城市交通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治理,聚焦群众驾车出行“遇红灯多”“等红灯时间长”“过街时间不够”等问题,依托城市大脑交警应用、高德平台、绿波在线系统、道路速度管控系统等,通过大力建设绿波带、合理设置周期时长、精确设置时段方案、加强信号配时实时调控,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信号控制研究和应用。二是加强文明出行宣传倡导。联合主流媒体及“2微1抖”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文明交通提示、交通法规解读、典型案例警示、绿色出行倡议等内容;继续开展文明出行系列活动,激发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文明意识。三是加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12345、互联网平台等渠道全量收集全市交通相关民情数据,倾听交通参与者实际驾驶感受和意见建议,做好群众诉求的及时回应和有效处置,做好交通管理“运行-优化-反馈-再优化”的工作闭环,全面营造“规则入心、绿色优先、共治共享”的城市交通新生态。
感谢您对我市交通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