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9401/2025-27746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成文日期: 2025-07-14
发布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杭110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5-07-14 10:50      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浏览次数:

陈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促进制造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该建议对进一步强化工业用地保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根据《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的规定》关于清单式答复的要求,现答复如下:

序号

具体诉求

答复内容

1

学习借鉴苏州“块状经济”和日本东京“带状经济”经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企业和支撑机构集聚度,完善区域内配套产业链,让城市与制造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工业用地保障,提高工业空间利用效率。出台《杭州市工业空间规划(2024—2035年)指导意见》《杭州市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工业上楼”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工业功能区有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支持18个特色产业平台低效用地再开发,共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967.22亩,新增标准厂房457.13万平方米。

(二)深化“415X”集群培育,推动产业“聚链成群”。新增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新增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3个、协同区1个,累计25个,居全省第一。新增6个省级新星产业群,累计10个。出台《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累计培育4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谋划出台市级专项激励政策。持续擦亮“中国视谷”“中国医药港”产业地标,创新谋划“中国飞谷”“中国绿港”等产业地标建设。

(三)深化特色产业平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2024年,18个特色产业平台主导产业平均集聚度达84.28%。以特色产业平台为载体,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构建高质量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2024年新增E类以上人才8384人。

二、下一步工作

(一)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运用腾退收回、改造提升、提升入园、兼并重组、协商共建等多种方式,深入推进园区有机更新。支持通过“国企开发+量体定制”模式精准谋划重点产业空间配置,提升标准厂房入驻率、使用率。加快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全过程履约监管机制,提升工业用地亩均产出效益。

(二)推动产业集群聚链提质。紧盯2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和协同区建设,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加速3个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方案落地;实施产业优化、强基攻坚、场景拓展等八大行动,推动杭州视觉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迈向世界级。

(三)完善服务功能配套。高标准推动平台内市政配套管网工程改造升级,提速提级推进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增强软服务能力。

(四)优化管理服务。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畅通政企信息互通渠道,做到“企呼我应”。加强特别国债、中长期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券等长期资金项目谋划争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平台建设。

2

在制造业和城市融合过程中,建议加强对产业工人的关怀和支持。机器换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一段时间内,产业工人仍然是制造业的主力军,政府在人才政策上往往考虑的高新人才居多,但希望考虑产业工人在新城市的融入。让产业工人在城市里,哪怕是郊区,具有安居能力。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赋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改工作,2024年产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年度重点任务。市总工会联合市直部门配套出台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维护产业工人合法权益等系列政策举措,各区、县(市)出台年度任务清单和工作要点。

(二)强化思想赋能。2家单位被认定为全省产业工人思想教育基地,2023年共安排产业工人发展计划2150名,增长34.4%,2024年开展“书香满屋”悦读会744场次。

(三)强化素质赋能。累计认定杭州工匠240名、数字工匠109名,“926工匠日”成为全国首个城市工匠日。2024年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带动岗位练兵40余万人次,实施职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企业百万员工安全大培训,组织技能提升行动培训近20万人次。

(四)强化权益赋能。全市一级单位职(教)代会建制率达100%,二级职(教)代会建制率达80%,规上建会企业建制率达90%以上。2021年以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达19.85万人次,获得补助2138人次,补助金额151.47万元。近四年来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服务10.05万人次。2023年检查用人单位19.3万余家,为9.4万余名劳动者追发薪资9.6亿余元。全域推进“爱心驿家”建设,共建成463个“爱心驿家”。

(五)强化住房保障。多渠道筹建租赁住房,积极推进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建设职工租赁住房,探索产业园区统一建设职工租赁住 房。

二、下一步工作

(一)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产业工人。实施产业工人素质提升工程,全年举办新质课堂培训产业工人不少于1000名。推广职工创新创造支持项目,落实“百例职工创新创造优秀成果展示支持项目”,为全市100名劳模工匠每人打造一组“5+50+5000”优秀成果展示矩阵。组织产改成果交流活动,系统梳理总结近年来杭州市产改工作成果,组织交流活动,推动产改走深走实。

(二)加强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千项万亿”工程项目,持续推进“三重一新”立功竞赛,不断扩大竞赛覆盖面、参与度、获得感。聚焦新兴产业工种,提高奖励力度和荣誉高度,打造具有工会特色的劳动和技能竞赛重点赛、示范赛、常规赛体系,全年举办市级重点赛不少于10场、区县(产业)示范赛不少于100场、基层常规赛不少于1000场,带动岗位练兵覆盖产业工人35万人以上。

(三)激励广大职工开展经济创新。针对“新八级工”政策,与区、县(市)联动共同开展新时代技能人才激励政策。开展技能提升行动,利用劳模工匠现有资源和职业院校师资、硬件联合开展培训项目,满足产业工人技能提升需求。继续遴选培育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五小创新成果,广泛开展“四技”“五小”“两比”群众性创新创造活动,2025年度培育杭州职工“五小”创新成果200例、职工创新工作室30家,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活力。

(四)持续擦亮劳模工匠品牌。加强梯队培育,制定发布《杭州市工匠工作体系建设指引》,高标准认定发布“杭州工匠”和“杭州数字工匠”,推动全市认定各级工匠不少于300名,争取更多工匠纳入“大国工匠”培育计划。加强示范引领,进一步丰富“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内涵,全面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找准企业发展所需和劳模工匠所长,开展活动600场以上。紧扣“五一国际劳动节”“926工匠日”等节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杭工e家”“天目寻匠”等数智化平台资源,全方位构建宣传网络,大力推广优秀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与卓越技艺。

(五)按需供应保障性住房用地。引导各地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需求分布,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配套较为齐全的区域,以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

感谢您对我市产业发展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欢迎登录我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门户网站(http://jxj.hangzhou.gov.cn/),了解杭州市工信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