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5点,暑气未消。建德市更楼街道更化社区的多功能球场上准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73岁的老党员陈登元穿着红马甲,手持扫帚和簸箕,开始了他雷打不动的“劳动一小时”。这项由更楼街道发起的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党员每天义务“劳动一小时”,至今已持续6年。老陈是首批报名者,也是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个。
“看着球场干干净净,打球的人开心,我心里就舒坦。”陈登元边说边弯腰捡起一个烟头。
陈登元是原更楼化工厂的职工,1975年入党,工作积极多次获评厂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2003年,陈登元退休,不久后更楼化工厂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022年,老厂区摇身一变成了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更化文创园”,但依旧保留着国有老厂的氛围感,让在老更化厂工作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陈登元,备感欣喜。“以前,我们厂每天会给员工排班‘值日’,保证厂区干净整洁,现在退休了,我还想为老厂区继续‘值日’。”于是,陈登元拿起扫把,主动请缨在“更化文创园”当起了“值日生”。自此,每天夕阳西下时,“更化文创园”的球场上、体育公园里、老宿舍的房前屋后,总能看到那个穿着红马甲扛着扫把的熟悉身影。
陈登元还主动提出将人流量最大的多功能球场划成自己的“党员义务包干区”,“看着这些年轻人就像自家孩子,在外创业不容易,我得给他们创造个好环境。”在他的带动下,很多青年创客也开始自觉地加入到球场“值日”的行列。“90后”设计师小林说:“陈爷爷这么多年的坚持,让我们特别感动,现在看到垃圾都会自觉捡起来。”
“退休不褪色,党员没有退休日。”陈登元说。采访中,陈登元一直说“这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让党徽在基层闪闪发光。
“老陈用一把扫帚扫出了党员本色,扫出了社区新风貌。从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到‘社区志愿者’,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老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先锋,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更楼街道相关负责人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