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在杭化新材料实验室进行验证。
从论文到产品,最快需要多久?
在杭州市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最快纪录是不到一年。2024年,一项来自浙江理工大学的成果无氟防油剂受到杭实集团关注。今年,这项原先停留在实验室里的成果,在集团旗下企业助力下已具备量产能力。
同样是今年,杭实集团年产2000吨的绿色连续化高浓制备产业化示范线“下线”。这是纳米纤维素在国内首次实现造纸行业的产业化应用。这一剑,已经磨了整整10年。
1年和10年,一快一慢之间,彰显的是杭实集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强劲动能。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人工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正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和国际格局。
“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参与者,集团持续深化科技强基行动,加大科技投入,布局未来产业,探索科技与实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杭州更大力度构建创业者的天堂和创新活力之城,贡献国资力量,展现国企担当。”杭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钮健表示。
引领——构建以创新驱动的成果转化全链条
眼下,杭州正在全力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发展出一个新产业,这个“从0到1”,再从“1到10”,最终“从10到N”的过程,就像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整个过程非常复杂艰辛。
杭实集团旗下的浙江杭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探索建设一个新型创新体系:畅通“验证-孵化-小试-中试-熟化-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建立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走进杭化新材料的合成生物实验室,一股“酒香”入鼻。透明的发酵装备中,各类制剂正在加速合成、催化、发酵。这些瓶瓶罐罐里,可能藏着重构生物密码的“钥匙”。
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后,如何走稳第一步?
要转化,得先验证。近年来,立足杭州重点产业需求,杭化新材料打造了杭州市杭化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面向全球招引生物制造领域的颠覆性成果。
“以成果转化为首要目标,企业从体制机制着手改革,自上而下激发转化活力。”在杭实集团科技产业部部长、杭化新材料董事长方翔看来,企业的每一项研发都是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立项。
研发完成后,成果可以从实验室迅速投至生产线进行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在考虑产能、环保、安全及经济等因素后,成果再进入产业化或者再研发阶段。
“企业会帮助科技成果有效衔接上下游产业需求,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生物制造领域集聚,加速推进项目‘从1到10’的孵化进程,以及从‘10到N’的产业化进程。”方翔说。
新春伊始,青山湖科技城的车间传来好消息,年产2000吨的绿色连续化高浓制备产业化示范线“下线”。
这是继创建我国首条绿色高浓制备纳米纤维素中试示范线后,杭化新材料又一次在国内开先河——首次实现纳米纤维素在造纸行业的产业化应用。
这种新兴生物基功能材料,原料来自木材、毛竹、秸秆等,具有“轻盈”与“坚韧”双重特性——重量仅为钢材的五分之一,强度却是钢材的五倍。
“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我们制备的纳米纤维素成本仅为加拿大、美国等成本的十分之一,按照每吨纸只需添加400克纳米纤维素计算,成本仅增加了20元,却可实现吨纸成本数十元的节降。”以一家年产100万吨纸的造纸企业为例,每年可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眼下,杭化新材料已与全球造纸业龙头APP集团、红塔仁恒、纷美包装、华丰纸业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并实现批量化应用。
得益于高效的转化链条,成果转化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被缩短,越来越多的生物制造成果奋力跨越“死亡之谷”,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精彩一跃”。杭实的创新之路,也正越走越宽。
赋能——打造协同创新的杭实科创生态圈
杭实集团还在谋划建立更多要素的转化体系、更大版图的科创产业生态。
近年来,杭实集团加大产业创新力度,将低空经济、纳米新材料、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算力等前沿科技融入产业矩阵,串联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
以合成生物这一未来风口领域为例,杭实集团联合国投聚力、萧山经开区设立10亿规模生物制造先导基金,储备弈柯莱、恩和生物、精构生物、赛诺生物等优质项目,带动企业与科研院所跨行业、跨区域协同攻关。
“产学研资用”一体化布局的模式,正不断激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火花。对于杭实集团,抢占新高点,培育新动能,新科技与新产业已然走出了一条融合之路。
敞开怀抱拥抱AI,杭实集团在全国率先开展“平战结合”防空洞算力基础设施集群建设探索,建设智算中心新基建。
防空洞算力,是指利用防空洞作为载体部署算力基础设施。由于防空洞具有温度较低、防护性和安全性较高等特点,此项目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和城市空间多功能开发,既推动算力产业发展也实现防空洞平战结合。
在新质生产力布局上,杭实集团推出“科技强基”行动计划。首期20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撬动系统企业“研发投入三年倍增计划”,2024年系统企业研发投入达24.45亿元。同时,优化考核机制,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对科技创新实行尽职免责,充分释放创新潜能。目前,集团旗下企业正在推进“人防空间智算中心配套储能系统消防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功能性涂布特种纸的研究和开发”“分布式能源多区协同调度与单区自治关键技术研究”等5个科技项目的研发及成果转化。
来不及喘息,先行者已经出发。
在头顶的天空,无人机正在繁忙地织就城市新的天际线;在虚拟的世界,算力的基石正在不断被夯实;在实验室的制剂里,合成生物正在重构人类的未来;制造业企业正在升级技术、更新装备,研发更高端的产品……
抓成果转化,抓生态协同,抓低空场景,抓技术攻坚,杭实集团正以“两新融合”为引擎,全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我们坚信,随着创新理念更坚定、人才支撑更坚实、机制活力更充沛,杭实可以发挥国企作用,为自身产业谋未来,为城市产业升级做贡献。”钮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