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生命守护者 ——走近杭州120急救组
时间:2025-07-10 10:34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2.jpg


炎热街头,叶心怡在配合交警检查车祸受伤女子身体情况并对其进行安抚。


5.jpg


傍晚,急救车跑完了最后两格油,前往加油站。尽管有空调,但因为频繁开关门,车内温度依然火热。


6.jpg


正午时分,叶心怡在路边劝导受伤老人就医。记者注意到,她的手套内都是汗水,打湿了整截袖管。


7月6日周日,晴,早上8:43,市气象台发布入夏以来又一个高温橙色预警。对于市民来说,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街上行人三三两两,打着阳伞,踏着柏油马路蒸腾起的滚滚热浪,找寻着一个又一个树荫蜿蜒前进。

对于杭州120的急救医生来说,这不是周末,而是又一个寻常的工作日。8:43,记者来到杭州市急救中心笕桥急救点,在急救车上,见到了当日值守白班的急救组成员叶心怡。这位年轻的“95后”医生微微沁汗,正换下湿透的橡胶手套。这个时间点,他们已结束第一趟任务,刚回到值班室。

他们是从景芳社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归来,这是当日的首趟任务,需要转送一位高龄患者。小区楼道狭窄,没有电梯,全靠人抬,显然这样的“开局”并不轻松,叶心怡却宽慰大家道:“还好楼层不高,是3楼,挺幸运的。”这个急救组由一名医生、一名司机和2名担架员组成,虽普遍年纪不大,但他们已同出过不少任务,言谈间年轻的活力和乐观精神十分感染人。

8:58,急救铃尖锐地响起,中止了这场对话。急救人员迅速就位,发车前往事故地点。记者跟车看到,车上实时跳动着任务情况,显示这是一场车祸,交警已经在场,地点就在附近。

9:04,急救组赶到路口,抬着担架与药箱下车,为一名受惊跌坐路边的女子检查了伤势。“电动车与老年代步车相撞,初步判断是小伤,建议送医院进一步做检查。”执勤交警与急救组商量着先把人送医,避免高温中暑。

药箱分量不轻,标注着最大可承重295kg的升降担架更是需要两人通力协作使用。转送途中,叶心怡脱下手套,白大褂距离袖口15厘米处的一截袖管已全部被汗水浸透。尽管车上开着空调,因反复开关门,后车厢的温度仍逼近35℃。而为了防护,她还全程戴着口罩,露出的脸部肌肤已经泛红一片。

这才只是当天上午的“第2单”。接近正午时,急救组还没吃饭休息,又接到一单。这次顶着烈日暴晒,急救组在路口劝导老人就医就花费了不少时间,其间路面温度已突破了40℃。上车时车把手都十分烫人,难以拉开,叶医生的10个手指更是被汗水泡得发白,最严重的大拇指已大面积脱皮。她不得不抽空涂抹护手霜,她说,这是急救医生包里常备的物件。

返程时,司机陈小土告诉记者:“一个班次经常要出车近10次,再加上夏天的急救任务往往更多,不能按时吃饭休息很常见,但一天里能挽救几个重症危急的患者,就觉得干这份工作再辛苦也值当。”目前,杭州主城区共有40余个急救点。其中,叶心怡等人所在的笕桥急救点实行24小时值班制,白班从每天早上8点上到晚上6点,晚班则从晚上6点上到次日早上8点,共有4组人员全年轮班,相比于白天,夜班单量可能更多,“能打1到2小时的盹就已经很幸福了。”

截至急救组白班的值班工作结束,记者已见证8次紧急出车任务,覆盖了杭州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主要医院。受助市民有的是经历了交通事故,有的是患有基础疾病病情反复的独居老人,还有配合消防火警、联动110报案的情况。

这样的日子,伴随着杭州磨人的高温要持续整整4个月。如果把院前急救比喻成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位在一线奔跑的急救医生都像是特种兵。

“接令!出发!”为了守护生命,他们昼夜接力,紧绷神经,随时等候着下一次急救铃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