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杭州的酱园弄
时间:2025-07-01 10:49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8.jpg


鲁迅曾暂住的酱园弄12号。


9.jpg


杭州老城区地图上的酱园弄


10.jpg


11.jpg


景阳观酱菜店


12.jpg


13.jpg


“重出江湖”的惟和酱园


14.jpg


15.jpg


小河直街上也能见到“酱园”


最近,电影《酱园弄》正在热映。很多人对一张剧照印象深刻:“酱园”两个大字立于高墙的一左一右,极具冲击力。上海的“酱园弄”,一时间也成为网红打卡地。

鲜有人知的是,杭州也有一条“酱园弄”,只不过如今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但是,当我们从“酱园”二字说开去,会发现这个词,已经深深刻在了杭州人的“DNA”里。


A.杭州的酱园弄里住过鲁迅

历史上杭州的酱园弄在哪儿?据资料记载,就在小营街道马市街一带。

前阵子,记者来到小营街道的清吟街,穿过充满烟火气的马市街,看到“黄醋园”的小区门牌,感觉应该离酱园弄不远了。但把清吟街来回走了几遍,也没看到任何与“酱园弄”相关的标识和招牌。

询问附近老人才知道,浙大一院后门旁那栋二层三开间、白墙黑瓦的中式建筑,就是酱园弄12号。如今,这里是南宋钱币博物馆,也是杭州第一家民办博物馆。馆长屠燕治说,酱园弄12号是酱园弄这个地名当下唯一留存的建筑。

和电影里的酱园弄相比,杭州的酱园弄没发生过什么惊天大案,但仍留下让人津津乐道的往事。

比如酱园弄12号,最早名称是湖州会馆。当时的湖州商人,靠丝织打出一片市场,便集资造了这么一座会馆,作为湖州同乡在杭聚会活动的场所。

百年之前,这座建筑还迎来了一位重量级人物——鲁迅。

1909年,年轻的鲁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杭州高级中学前身)教书,当时的学堂监督夏震武属于顽固派,在学堂推行封建礼教制度,引发崇尚新思想新文化的教师集体抗议,鲁迅和二十多位同事决定罢课,带着行李和书籍搬离学校,在外找地方暂住。这便是著名的“木瓜之役”。

鲁迅暂住的地方,就是这酱园弄12号。


B.酱园店卖酱油也卖酱菜

百年间风云变幻,如今的酱园弄,已经找不到太多与酱园相关的痕迹了。但以其命名来看,这里百姓的生活,曾经与酱园有着密切的关系。

走出酱园弄12号,记者查询资料发现,老底子的杭州遍布酱园店,据《中国实业志》载,抗战前,杭城有大小酱园店共322家。

杭州地方文化专家曹晓波说,酱园店,“园”是作坊,“店”为卖堂。前店后坊,高高的“L”形柜台,一并能站得二三十个买主,琳琅满目的酱菜摆满货架。

穿过店堂,通常是一片开阔作坊,一排排酱缸摆满,气势十足。生意好的酱园店,门店面积肯定不会小。杭州城里比较有名的是涌金门内“惟和”,清波门内“乾发”,望江门内“鸿吉祥”,庆春门内“恒泰”,清泰门内“元泰”,钱塘门内“永昌”,武林门内“鼎新”等。这些酱园店的名字,不少“50后”、“60后”仍记忆犹新。

老底子的酱园店不仅卖酱油,卖酒,还卖酱菜。酱既是食材的调味剂,也是食物的保藏方式。在没有冰箱的曾经,把菜“酱”好,既能延长食物保存时间,又多了一层风味。


C.寻找杭州的酱园店

岁月更迭,杭州的酱园店有些消失了,有些仍在百姓中有着响亮的名号。

比如已经消失的同福泰官酱园。据说,同福泰的老板花了很多精力研制酱浓味美的高级酱油,使之成了达官贵人追求的高端产品。一些老人回忆,同福泰官酱园位于现在丽水路28号的位置,“一楼为堆放各种酱品之地,二楼是伙计住宿之地。”遗憾的是,同福泰官酱园建筑已不存,品牌也已销声匿迹。

比如几经变迁的恒泰酱园。恒泰酱园成立于1881年杭州庆春街小福清巷(现青春坊)。恒泰酱园在杭城开设了多家分店,生意做得不错。第一届西湖博览会,恒泰酱园的甜面酱、豆豉、甜瓜等产品获得优质奖,名气大涨。20世纪60年代,恒泰酿造厂并入杭州工农酿造厂,历经多年的兜兜转转,最后成为五味和品牌的一部分。杭州人烧饭最认的“湖羊酱油”,就一脉相承了恒泰酱园的产品。

比如“重出江湖”的惟和酱园。惟和酱园始曾是杭州八大官酱园之一,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前些年,“惟和酱园”这块招牌“重出江湖”。据负责人金先生说,他买下了这一老字号的招牌,并传承了传统酱油酿造工艺,让老品牌重焕生机。传统工艺做出来的酱油只用四种原材料,制作周期长,但味道是“生抽”无法比拟的。


D.老杭州的酱菜情结一直在

杭州的酱园店里,酱菜最出名的,当数景阳观。在河坊街的景阳观门店,每天一大早收银台前就排起了长队,店里各类酱菜分门别类地装在一个个菜筐里,甜乳黄瓜、蜜枣萝卜头、玫瑰大头菜、糖醋蒜头、笋干菜、火腿腐乳……眼睛看不过来,鼻子也闻不过来。

几位在景阳观买酱菜的老杭州笑着回忆,自己在这里买酱菜买了一辈子。“小辰光帮爸爸到景阳观买醋大蒜、醋萝卜和双菜瓜,现在七十多岁了,买点酱菜给孙子过早饭。”

78岁的陈奶奶退休前是一名教师,也是土生土长的老杭州,说起以前小辰光买酱菜、打酱油的场景,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去酱园店,是一个又一个大缸摆着。酱油、酱菜都是装在大缸里,需要什么就自己装。”在店里,她装了一些甜酱瓜、糖醋蒜头,又带上了瓶装白腐乳和两袋干豆豉。“酱菜和腐乳这些,都是早上配泡饭吃。”

不少杭州人的记忆里,小时候没有什么比用筷子挑出一小块“腐仕”(腐乳),和泡饭一起吞进嘴里更有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