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日前,在淳安县左口乡龙源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里又响起了欢快的竹马锣鼓声,这是75岁的韩仁生带着“夕阳红文艺队”队员们在排练节目。这位党龄50年的老党员,用十余年的坚守,让濒临消亡的民间艺术在山村里焕发光彩。
1975年,在部队先后担任通讯员、班长、代理指导员的韩仁生,因表现突出光荣入党。退伍后,他进入淳安国营蛟池化工厂工作,既要管理仓库、食堂,还要负责采购。“别人回家过年,我在厂里值班。”回忆起工厂的那些岁月,他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对工作兢兢业业。2000年企业改制,他主动服从组织安排。此后,他当过洗车工、学校保安,直到退休后回到龙源庄村。
回村后,韩仁生发现村里传承的竹马、“三吹三打”等民间艺术正逐渐没落。“再没人教,老祖宗的东西就没了。”凭借会乐器、能识谱的特长,他牵头组建“夕阳红文艺队”。队员们自掏腰包购置二胡、锣鼓、演出服,韩仁生当老师教队员拉二胡、唱睦剧、跳竹马,自编、自导、自演,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宣传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宣传邻里守望的典型例子,让这支队伍深受村民的喜爱和欢迎。文艺队不仅是龙源庄“村晚”的压轴担当,更是在全县村歌大赛中斩获了金奖。
每逢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韩仁生便带着“夕阳红文艺队”的队员们走街串巷表演舞龙;孩子们的启蒙礼上,也有他们吹奏礼乐的身影。十余年来,无论刮风下雨,韩仁生都会带着队员到村祠堂为留守老人演出。如今,他把演出视作“事业”,“从传承艺术到温暖民心,这是党员该做的事。”他说。
去年,韩仁生响应转移集聚政策把家搬到了县城,但仍然每周回村排练。“城里虽好,但村里有我的‘舞台’。”摩挲着泛白的二胡琴杆,他感慨:“入党50年,退休20年,我越来越明白——党的事业靠千万党员奉献,生命的价值在为百姓服务。”
从军营到工厂,从下岗职工到文化传承人,韩仁生用半生光阴书写着“退休不褪色”的党员情怀。当竹马的铃铛在山间响起,当二胡的旋律掠过祠堂,这位七旬老人正用艺术的火种,照亮乡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