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声雷在工作中。
“8点半到9点开早会,9点半去办案区做笔录,下午2点联合市场监管部门整治隐患超市,返回后处理第二个案情,傍晚5点到深夜11点出警,第二天早上6点继续出警。”钱江世纪城派出所民警吴声雷的工作日志本上,记录着这样一段密集的行程——这不是特殊任务日的安排,而是他从警20年来无数个普通工作日的缩影。
在萧山区盈丰街道潮韵社区,吴声雷既是化解纠纷的“老娘舅”,也是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新时代公安民警,他以创新思维探索社区警务新模式,用实际行动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从警故事。
移动式办公与多元共治
潮韵社区的居民们常说,吴声雷的办公室不在固定的格子间里,而在他那个磨得发亮的黑色公文包中。“以前是被动坐在警务室等群众上门,现在是主动背着设备去找群众需要。”吴声雷六七公斤重的包里永远装着电脑、PAD、警务通、笔记本等办公设备,但凡群众有需要,他就上门提供办事服务。
改变警务室的工作模式,源自一段触动心灵的经历。一次,社区李大爷到警务室办理居住登记,不巧相关工作人员刚好外出。李大爷根据门口提醒牌上的联系方式,拨打了吴声雷的电话,很快吴声雷便带着装备上门,给腿脚不便的李大爷办理了居住登记。
受此启发,吴声雷创新设置了“移动式办公”机制,撤掉以往的工位,只留下一张会议桌,将“办公室”搬到居民楼里、群众家中、公园入口,“希望以便民服务的最大化,实现警务团队与辖区居民零距离。”
作为国际化社区,潮韵社区居住着来自十多个国家的近百名外国人,语言不一、风俗习惯各异。如何更好地管理?吴声雷由此开启了“社区外交官”修炼记。
国际友人卡娅一家刚搬入社区时,社区工作人员连续3次上门走访登记都被婉拒。吴声雷得知后主动介入,用英语与卡娅沟通交流,不仅细致讲解政策要求,还帮助解决生活难题,这份真诚让对方深受感动。几天后,当卡娅和家人再次来到警务室时,惊喜地发现这里也焕然一新:境外人员服务手册和反诈宣传资料被摆放在醒目位置,墙上张贴着消防安全、心理健康等主题的课程表,普法区、会议室、休闲吧等功能区域布置得温馨又实用。
在持续为外籍居民排忧解难的过程中,吴声雷留意到许多外国友人不仅热心公益,还能熟练使用中文沟通。他因此萌生出组建国际化调解队伍的想法。经过精心筛选,一批乐于奉献、中文流利的外籍人士被吸纳进来,组成了专业化的“洋娘舅”调解队伍,共同参与社区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比如,主播韩女士因深夜直播影响到楼下外籍邻居,双方多次沟通未果后找到警务室。在“洋娘舅”的协助下,不仅顺利解决了语言沟通障碍,还从文化差异角度促成双方达成共识。
践行“鱼水情深”的从警初心
从警20年,吴声雷一直觉得,民警和群众的关系就像鱼和水,想要把社区治安管理做得“如鱼得水”,就要抱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
为了及时回应群众需求,吴声雷组建工作团队微信群,每日发布辖区警情,分析案发规律,定期召开警务通报会,线上线下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主动公开手机号、微信号,每天要接几十通电话、回上百条信息。
“有一次,农民工张大伯接到诈骗电话准备转账时,突然想起我发的警民联系卡,立刻给我打电话求证。”吴声雷回忆道,他迅速赶赴工地阻止转账,使张大伯避免了5万元损失。
在构建社区共治网络的实践中,吴声雷还组织14家物业单位的300多名人员加入“潮韵物联会”,让巡逻防控、基础排查、警情处置、矛盾化解形成联动闭环。去年“物联会”成员发现有男子欲轻生,吴声雷立即赶赴现场,在长达3小时沟通中,吴声雷腰椎间盘旧疾复发,但他仍坚持蹲地劝说直至救援成功。
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到荣膺“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诸多荣誉加身的吴声雷,始终以最朴素的姿态扎根基层:到楼宇企业宣传反诈时,顺手记录下员工的法律需求;面对职场新人的维权诉求,即刻切换公职律师身份提供专业协助……
采访结束前,当被问及从警初心时,吴声雷说,要有一颗沉得下来的心。这份将“群众无小事”刻进内心的信念,让他在平凡岗位上成为集“老娘舅”“守护者”“新朋友”于一身的基层治理标杆,也让警民共治的暖流始终奔涌在社区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