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36岁的彭埠“小白菜”焕新
时间:2025-05-09 09:58 来源:杭州日报 浏览次数:

在上城区彭埠街道,一株“小白菜”生长了36年:从老站长王云良家中那间飘着油墨香的照相馆起步,到成为联结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小白菜文学社”用66期刊物沉淀了彭埠的岁月与情怀。

1989年秋夜,彭埠老街口的照相馆后堂,王云良和一群文学爱好者围坐一堂,手刻油印的《小白菜》创刊号在此诞生。“那时写老街故事、记农时谚语,纸页间都是泥土味。”首批社员宋知文回忆。36年来,这份民间刊物记录了钱塘江传说、农耕技艺、拆迁乡愁,成为彭埠人的“文化家谱”。

然而,当年轻一代的目光转向屏幕,如何让“老故事”跳出纸页?去年7月,上城区文化特派员黄江棋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的形式,从20个社区、1473份居民需求调研中找到了答案:深化彭埠本地民间文化IP,尝试探索一条更年轻化、更趣味化地普及民间文化的新路径。

于是,她以街道原有文化IP“小白菜”为灵感,为王家井社区打造了“小王兔”形象:头戴古井装饰、身着钱塘潮涌纹样、背包印古桥样式……无一不是社区的文化符号。“‘小王兔’牵着‘小白菜’,像志愿者一样走街串巷,年轻人拍照发‘圈’,文化符号就‘活’了。”黄江棋说。

围绕这两个IP,黄江棋创新文化载体,打造了《小白菜“彭”友圈》漫画期刊,以“漫画+微课”吸引青少年,串联八大民间文化故事,分发至辖区22所学校、20个社区的阅览室。

“我们要用‘小白菜’讲好彭埠故事,让老传统拥有新表达。”黄江棋说。为此,她还联合街道开发了彭埠民间棋(扁担棋)、郑家桥手绘麻布包、IP特色麦糕插签、明信片、藏书票、白菜特饮等文创周边,进一步宣传在地文化,助推这株“菜”不断破圈。

作为上城区社区学院老师,黄江棋本就是负责彭埠街道社区教育的联络指导员,而文化特派员这一使命加深了她与彭埠的情感纽带。依托单位资源,黄江棋推出《“彭友圈”里的老故事》系列课程,开发了像《“彭友圈”里的麦糕故事》《茶故事》等10类15门课程,惠及辖区2000余人。她还推出11个微课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民间文化。

如今,“小白菜”已蔓延成林,扎进了新土里。依托“文化特派员+”模式,一支“老匠人+新青年+小伢儿”的志愿队正让文化传承从“输血”转向“造血”。

接下来,黄江棋将带着15门民间文化课程的传承人、42名“小白菜”文化宣讲员、N个青少年志愿者,走进20个社区,开展定制文化服务。“今年我们计划在各社区成立‘小白菜’分社,实现‘小白菜’IP文化打卡墙全域覆盖。”